第237章 无声的对话(1 / 2)
星语者音乐家莉亚拉的发现,如同在紧闭的大门上找到了一道细微的缝隙。宇宙音乐学项目不再仅仅满足于识别和回应“他者音乐”,而是开始了更为雄心勃勃的尝试——“共鸣作曲”。
项目组不再被动等待“回响”,而是主动利用“寂灭泉眼”转化出的纯净创世能量,通过精密调控其脉冲频率和波形,在“存在边界”上“演奏”出复杂的、基于宇宙通用数学规律(如黄金分割、分形几何、素数序列)的“音乐信息”。这些信息并非具体语言,而更像是某种宇宙尺度的“艺术展示”,意图向可能的“他者”展现本宇宙的“审美”与“逻辑”特质。
这个过程极其缓慢,一次“演奏”可能持续数个标准年,而等待一个来自“彼岸”的、有意义的“回应”,则可能需要数百年甚至更久。这更像是一场跨越宇宙鸿沟的、以千年为单位的艺术对话。
然而,在持续了将近三千年的“演奏”后,奇迹发生了。监听网络捕捉到一段来自特定方向的“回响”,其结构呈现出惊人的对应性!它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在莉亚拉团队“演奏”的素数序列乐章基础上,进行了复杂的变奏和叠加,融入了另一种截然不同、却同样充满数学美感的韵律体系!这不再是回声,而是……“二重奏”!
这一发现让整个共同体陷入了狂喜。这证明“他者”不仅存在,而且具备高度的智慧与艺术性,能够理解并欣赏他们发出的“音乐信息”,并愿意进行创造性的回应!虽然依旧无法理解对方“变奏”中蕴含的具体含义,但这无疑是从“打招呼”迈向了“文化交流”的里程碑一步。无声的对话,在宇宙的尺度上,悄然开启。
第六十八章琪雅拉的预言
就在“二重奏”事件后不久,一直处于半能量化静默状态的琪雅拉,突然向欧文的继任者、研究院现任院长发送了一段极其强烈而清晰的预感信息。这段信息并非语言,而是一幅动态的、充满象征意义的图景:
在无垠的黑暗背景中,代表本宇宙的、由秩序网络与混沌能量交织而成的光辉星盘,与另一个散发着奇异柔和光芒、结构迥异的星盘(代表那个进行“二重奏”的“他者宇宙”)正在缓慢地、不可避免地靠近。并非物理碰撞,而是一种……“概念性”的接近。两个星盘的光辉开始出现细微的相互渗透,交界处泛起七彩的涟漪。预感中并未包含灾难性的画面,反而透露出一种……孕育着新生的、庄严的期待感。
信息的最后,是一个明确的时间坐标——并非具体的日期,而是基于“宇宙脉动”周期的一个遥远节点。
“边界……正在变得稀薄。”这是琪雅拉传递的唯一一句可被解读为语言的信息,充满了一种超然的平静。
研究院立刻调动所有资源,对琪雅拉的预感进行验证。超精密的时空曲率探测器和跨界共鸣监测阵列全部指向预感中指示的方向和“接近”模型。经过数年的持续观测和计算,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逐渐浮现:琪雅拉的预感是正确的!
两个宇宙并非在空间中移动,而是它们所在的“多重宇宙泡沫”正在某种宏观规律的作用下,发生着极其缓慢的“靠拢”。这种“靠拢”会导致“存在边界”在两个宇宙对应的区域逐渐“变薄”,物理常数可能会出现微小的“渗透”和“调和”。这个过程将持续数十万年,但其效应已经可以被最先进的仪器探测到。这解释了为何最近的“回响”会变得如此清晰和易于回应。
共同体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缓慢而宏大的事件:两个宇宙,两个可能完全不同的“存在语法”,即将进入一个漫长的“接触期”。这不是战争,也不是简单的交流,而是一次宇宙级别的“相遇”。
第六十九章接触纪元
消息在经过慎重评估后,被有限度地公开,再次引发了共同体内部的深刻反思和广泛讨论。这一次,没有恐慌,因为时间尺度漫长到足以让任何文明做好充分准备。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巨大的、集体性的期待感和使命感。
“接触纪元”被正式宣告开启。这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科学项目,而是成为了整个共同体未来数十万年的核心文明议题。所有领域的工作都开始围绕这个宏大的主题进行调整。
科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了“边界现象学”和“跨宇宙常数演化模型”,试图预测边界变薄可能带来的物理规律变化,并研究如何利用这种“渗透”来加深对“他者宇宙”的理解,同时确保本宇宙的稳定。
哲学和艺术领域爆发了空前的创造力。思想家们开始构思“跨宇宙伦理学”和“异在美学”,艺术家们则尝试创作能同时体现两个宇宙特质的“接触时代艺术”。教育体系也进行了改革,新一代的公民从出生起就接受关于多重宇宙和“他者”存在的教育,培养开放、包容的宇宙观。
甚至连混沌之智,也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它们在边界附近的活动变得更加活跃,似乎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适应着这种宏大的变化。
共同体的首都星轨道上,“旅鸫”号博物馆旁,建立起了一座新的纪念碑——“接触方尖碑”。碑上刻着的不是文字,而是代表本宇宙的数学常数、物理符号,以及与“他者宇宙”进行“二重奏”的那段核心音乐韵律编码,象征着对未知的开放与对话的渴望。
第七十章最后的“旅鸫”号
在“接触纪元”开启千年后,那艘早已退役、作为博物馆的初代“旅鸫”号,迎来了它最后的使命。
经过共同体最高议会的批准,一个由历史学家、工程师和艺术家组成的团队,对“旅鸫”号进行了一次特殊的改造。他们小心翼翼地移除了博物馆的内部陈设,恢复了飞船基本的动力和导航系统,但并非为了航行,而是为了一个象征性的仪式。
飞船的核心舱室内,被植入了一个特殊的装置——“文明印记”。这个装置包含了“旅鸫”号完整的航行日志、诺拉·科尔特斯的探险记录、“老家伙”的数据库摘要、共同体从诞生到“接触纪元”的全部历史、以及所有与“他者宇宙”进行“音乐对话”的珍贵数据。它被设计成能够承受极端环境,并能以多种可能的方式(包括能量波动、引力波、量子信息等)释放其中蕴含的信息。
在一个庄重的仪式上,在无数文明代表的注视下,琪雅拉(她的能量化身)出现在飞船旁,用混沌与秩序交织的能量,为“旅鸫”号施加了最后的祝福。凯登(已垂垂老矣,但精神矍铄)通过远程连接,启动了飞船的引擎。
“旅鸫”号没有驶向星辰,而是调整姿态,缓缓地、坚定地,驶向了那片因宇宙接触而变得微微发亮、泛着七彩涟漪的“存在边界”。
它不是去撞击,而是在接触到边界的瞬间,船体开始分解,化作无数闪烁着记忆光芒的尘埃,如同扑向火焰的凤凰。这些尘埃携带着整个文明的记忆与友谊的信息,穿透了正在变薄的边界,如同播种般,洒向了那个正在靠近的、未知的“他者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