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 痰饮咳嗽病脉症并治第十三1-2

痰饮咳嗽病脉症并治第十三1-2(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以上四味药,研成粉末,用蜜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药丸,饭前用开水送服一丸,一日服三次,可稍稍增加药量。口中有津液但仍口渴的,加芒硝半两。

【集解】程林说:防己、椒目引导水饮从前阴排出,清的水液从小便而出;大黄、葶苈推动水饮从后阴排出,浊的水液从大便而下。这样前后分消水饮,腹部胀满就会减轻,水饮得以运行,脾气恢复运转,津液就会生成。如果口渴比口舌干燥更严重,加芒硝辅助其他药物,以消除腹部胀满并调养脾土。

脉象沉而弦,提示悬饮导致体内疼痛。

【注释】沉脉主里证,弦脉主水饮,悬饮的病症,属于水饮停留在里,所以主悬饮导致体内疼痛。

患有悬饮病的,用十枣汤治疗。

【注释】这是承接上条,以明确治疗方法。用十枣汤主治,也是形体壮实、正气不虚的人适宜使用,如果形体稍弱、正气较虚,又应当临证斟酌用药。

【集注】赵良说:脉象沉,说明病在里。凡是弦脉,主疼痛、水饮、癖积,悬饮结聚在体内导致疼痛,所以脉象表现为沉弦。

十枣汤方

芫花(炒制)、甘遂、大戟(各等分)

以上三味药,捣细过筛,用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的大枣十枚,煮取八合,去掉药渣,加入药末,身体强壮的人服一钱匕,身体瘦弱的人服半钱匕,清晨温服。如果不泻下,第二天再服半钱匕,泻下通畅后,用稀粥调养身体。

【集解】李彣说:这三味药都味苦,苦味能泄下,能直达水饮聚集之处,但担心药力峻猛会损伤人体真元,所以加大枣,利用大枣的甘味缓和药力,而且枣是脾脏所主之果,补脾土可以制约水邪。

患有溢饮病的患者,应当通过发汗来治疗,可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也可用于治疗。

【注释】溢饮病邪在经络肌表,虽然应当发汗解表,但根据有无寒热症状存在区别。属热证的,用辛凉药物发汗,即使用大青龙汤;属寒证的,用辛温药物发汗,即使用小青龙汤。所以说:大青龙汤可主治,小青龙汤也可主治。

【集注】尤怡说:水液流行,流散到四肢,应当出汗却不出汗,身体沉重疼痛,这就叫做溢饮。四肢属阳,水邪在阴分适宜利水,在阳分适宜发汗。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掉节)、桂枝(二两)、甘草(二两,炙制)、杏仁(四十个,去掉皮和尖)、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像鸡蛋一样大)

以上七味药,用水九升,先煮麻黄,煮去二升水,去掉上面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以微微出汗为宜,出汗过多的,用温粉扑在身上止汗。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掉节,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制)、细辛(三两)、桂枝(三两)、半夏(半升,用开水冲洗)

以上八味药,用水一斗,先煮麻黄,煮去二升水,去掉上面的浮沫,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去掉药渣,温服一升。

【集解】尤怡说:大青龙汤是将桂枝汤与麻黄汤合方,去掉芍药,加入石膏,所以水饮之邪不太严重且兼有热的情况适宜使用。倘若水饮较多且寒邪内伏,那么必定以小青龙汤为恰当的方剂。

肺部有水饮时,脉象不弦,只是苦于气喘、气短。

【注释】弦脉是各种水饮病常见的脉象,但弦脉主要与肝脏相关。水饮停留在肝脏部位,就会患悬饮病,所以脉象沉弦;水饮停留在肺部部位,就会患支饮病,所以脉象不弦。气喘咳嗽、气短,是肺部有水饮的症状;胁下牵引疼痛,是肝脏有水饮的症状。现在没有出现胁下牵引疼痛的肝脏病症表现,只见到苦于气喘、气短的肺部病症表现,所以说:肺部有水饮时脉象不弦。

【集注】李彣说:弦脉是肝脏的脉象,所以肺部有水饮时脉象不弦。苦于气喘、气短,是因为肺中邪气壅塞,前面所说的咳嗽气逆、倚靠着呼吸、气短,就是支饮的症状。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