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 删补名医方论2-9

删补名医方论2-9(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药物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制)、大枣(十二枚)。

将以上五味药,加入七升水,煮取三升药液,每次服用一升,服药后覆盖衣被,使身体微微出汗,不可让汗出如水流淌,否则病必不能痊愈。若服用一升后,汗出病愈,不必将药服完。服药后,再喝一盏稀粥,以辅助药力。

【注释】大凡风寒在表,脉象呈现浮弱且自汗出的情况,都属于表虚证,适宜用桂枝汤来主治。之所以称为桂枝汤,是因为以桂枝作为君药。桂枝性味辛温,辛能发散邪气,温可助阳以护卫肌表。芍药性味酸寒,酸可收敛汗液,寒能入阴以补益营血。桂枝作为君药搭配芍药,在发散邪气之中蕴含着收敛汗液的意图;芍药作为臣药辅佐桂枝,在固护肌表的同时也有使微微出汗的作用。生姜性味辛,辅助桂枝以解除肌表之邪。大枣性味甘,辅助芍药以调和营血。甘草性味甘平,具有安定内部、抵御外邪的能力,用它来调和中焦之气,进而调和表里、调和诸药。桂枝与芍药相互配合,生姜与大枣相得益彰,借助甘草的调和作用,使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冲突,这是以刚柔相济来达到调和的目的。其精妙之处还在于服药后片刻饮用热稀粥以增强药力。因为谷气充实于内,不仅容易酿汗,更能使已经侵入的邪气不能稍有停留,未来可能侵入的邪气也无法再次进入。又巧妙地在于温服后约一个时辰,全身微微似有汗出,这是传授给人们微微出汗的方法。不可让汗出如水流淌,否则病必不能痊愈,这是告诫人们不可过度发汗。这个方剂是仲景众多方剂中的佼佼者,是解肌发汗、调和营卫的第一方剂。凡是中风、伤寒,脉象浮弱,自汗出且表证不解的,都可以用它来主治。其他病症只要见到其中一二个症状即可使用,不一定要症状全部具备。所以麻黄汤、葛根汤、青龙汤等发汗方剂,也常参考应用。如果无汗出,这是麻黄汤证,脉象浮紧是麻黄汤对应的脉象,所以不可用桂枝汤。然而刚开始发病无汗,应当用麻黄汤发汗,如汗出解除后又出现烦躁,脉象浮数的,以及泻下之后脉象仍然浮,气上冲逆的,还有泻下之后腹泻停止但身体疼痛不止的,都用桂枝汤来解除表邪。为什么呢?因为此时表邪虽然未解,但腠理已经疏松,邪气不在皮毛而在肌肉,并且经过发汗、泻下之后,津液已经受损,所以脉象和症状虽然与麻黄汤证相同,但主治方剂应当是桂枝汤。医术粗疏的医生错误地认为桂枝汤专门治疗中风,不治疗伤寒,使得人们疑虑而不敢使用;又认为它只治疗肌表病症,不治疗其他疾病。却不知这个方剂加倍芍药、生姜并加人参,名为桂枝新加汤,用来治疗营表虚寒、肢体疼痛;加倍芍药并加饴糖,名为小建中汤,用来治疗里虚、心悸、腹中拘急疼痛;再加黄芪,名为黄芪建中汤,用来治疗虚损、虚热、自汗盗汗。由此可知仲景的方剂,可以通治多种病症。

麻黄汤

主治太阳经感受风寒之邪停留在肌表,症见头项部拘紧疼痛、发热,身体疼痛、腰痛、骨节疼痛,怕冷且无汗,胸部满闷、气喘,脉象呈现浮紧或者浮数的情况,使用该方来发汗解表。虽然有上述症状,但如果脉象浮而软弱,自汗出,或者尺部脉象微弱与迟缓的,都不可使用。此外,对于风寒湿邪导致的痹证,肺经气机壅塞,出现昏乱不语,以及冷风引发的哮吼症状,使用本方最为适宜。

药物组成:麻黄(三两,去除节)、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炙制)、杏仁(六十枚,去除皮和尖)。

将以上四味药,加入九升水,先煮麻黄,煮至水减少二升,撇去上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继续煮取二升半药液,滤去药渣,每次温服八合。服药后覆盖衣被以微微出汗,不需要喝稀粥来助汗。服一次药后汗出,就停止服用后面的药。如果汗出过多,用温粉扑身止汗。

【注释】大凡风寒之邪在表,脉象浮紧、浮数且无汗的,都属于表实证,适宜用麻黄汤来主治。之所以称为麻黄汤,是因为以麻黄作为君药。麻黄性温,味辛且苦,其作用在于迅速升散。桂枝性温,味辛且甘,其功能在于固护肌表。此症属于邪气有余,所以以麻黄为主药,这是必定取胜的谋划。以桂枝监制,这是巧妙的节制。杏仁味辛苦性温,辅佐麻黄,驱逐邪气并降逆平喘。甘草味甘性平,辅佐桂枝,调和体内并抵御外邪。药物进入胃中,在体表的汗孔中运行,将精微物质输送到皮毛,这样使毛脉中的精气相互融合,周身微微汗出,在表的邪气必然全部去除而不会残留,疼痛停止、气喘平复,寒热症状立刻解除。不需要借助喝稀粥来帮助发汗。方中不用生姜、大枣,是因为生姜的特性是横向发散于肌肉之间,会妨碍麻黄迅速升散;大枣的特性是黏滞于胸膈,会妨碍杏仁迅速下降,这是想要尽快使药力直达病所,稍有迟缓就不能迅速起效,横向发散就无法升散了。然而麻黄汤是纯阳的方剂,发散之力过强,如同单刀直入的将领,使用得当,一战就能成功,使用不当则难以控制而招致灾祸。所以只能用一次而不可再次使用,如果汗出后病症未解,就应当用桂枝汤来代替。这个方剂是仲景用来开泄肌表、驱逐邪气、发汗的第一峻猛之药。医术平庸的医生不了解其关键在于温覆取汗,如果不温覆取汗,就不会峻猛。世人认为麻黄专门能发表,不能治疗其他病症。却不知这个方剂与桂枝汤合用,名为麻桂各半汤,用来调和太阳经中留连未尽的寒热之邪。去掉杏仁,加入石膏,与桂枝汤合用,名为桂枝二越婢一汤,用来解除太阳经热多寒少的寒热症状。如果阳热盛于体内而无汗的,又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用来疏散太阴肺经的邪气。如果阴寒盛于体内而无汗的,又有麻黄附子细辛甘草汤,用来温散少阴肾经的寒邪。《金匮要略》中用这个方剂去掉桂枝,《千金方》中用这个方剂将桂枝换成肉桂,都名为还魂汤,用来治疗邪气在太阴经,突然卒中、暴厥,出现口噤气绝的症状,服下后即可见效。而且都不需要温覆取汗。由此可知麻黄汤峻猛与否,在于是否温覆取汗。这是仲景运用方剂的心法,岂是平常人能够轻易窥探得到的呢!

大青龙汤

主治太阳经同时受到风寒之邪侵袭,致使营卫同病。具体表现为具有伤寒的脉象却呈现出中风的症状,或者具有中风的脉象却呈现出伤寒的症状,两种病症都没有出汗且伴有烦躁,此时使用本方来同时解表发汗,解除风寒之邪。虽然有上述症状,但如果脉象微弱,且自汗出者,不可服用,服用后必然导致阳气耗散。

药物组成:麻黄(六两,去除节)、桂枝(二两)、杏仁(四十个,去除皮和尖)、甘草(二两,炙制)、生姜(三两,切片)、大枣(十二枚,掰开)、石膏(如鸡蛋大小,打碎,用棉包裹)。

将以上七味药,加入九升水,先煮麻黄,煮至水减少二升,撇去上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药物,煮取三升药液,滤去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使身体微微出汗。如果汗出过多,用温粉扑身止汗。服一次药后汗出,就停止服用后面的药。因为汗出过多会导致阳气耗散,进而身体虚弱,出现恶风、烦躁且无法入眠的情况。

【注释】如何知道是风寒同时侵袭,导致营卫同病呢?依据是出现伤寒的脉象却呈现中风的症状,或者出现中风的脉象却呈现伤寒的症状。命名为大青龙汤,是取龙能兴云致雨的含义。治疗风邪离不开桂枝,治疗寒邪离不开麻黄,将桂枝汤与麻黄汤合为一剂,所以主治风寒同时侵袭人体的病症。两种病症都没有汗出,所以减少芍药的用量,因为不想让它发挥收敛作用。两种病症都伴有烦躁,所以加入石膏来解除热邪。假如没有烦躁症状,就应当使用麻黄桂枝各半汤。仲景在解表方剂中加入大寒且辛甘的石膏,由此可知麻黄汤证的发热,热邪完全在表;而大青龙汤证的烦躁,热邪已经涉及肌表与里。在疾病初起属于太阳病时就使用石膏,是因为其辛味能解除肌表之热,寒性可清泻胃火,甘味能生津液,这是预先保护阳明经、保存津液的首要措施。医术粗疏的医生对此心存疑虑而畏惧使用,应当用的时候不用,必然会导致热邪郁结在阳明经,出现发斑、发黄、发狂、昏冒等各种变证。由此可知,石膏是治疗中风、伤寒的重要药物,与麻黄、桂枝配伍而有青龙汤之名,与知母、甘草配伍而有白虎汤之称。服药后要使身体微微出汗,汗出过多的,用温粉扑身止汗。服一次药后汗出,就停止服用后续药物,这是告诫人们,即便适合发汗的病症,也不可发汗过度。所以仲景在桂枝汤中不使用麻黄,是不想让其大发汗;在麻黄汤中使用桂枝,是担心发汗太过而无法控制。如果不谨慎遵循这些用药方法,汗出过多导致阳气耗散,就会发生各种变逆之症,肌表就会变得空虚而无法抵御风邪,阴寒过盛格拒阳气,从而更加烦躁且无法入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