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心法要诀1-7(2 / 2)
“方歌”神灯照法功速急,麝没雄朱血竭宜,为末纸裹麻油润,火点熏疮火毒离。
桑柴火烘法歌
痈疽初起肿且疼,重若负石不溃脓,桑柴烘法能解毒,止痛消肿有奇功。新桑树根劈条用,木枝长有九寸零,劈如指粗一头燃,吹灭用火患处烘。片时火尽宜再换,再用三四枝方灵,每日须烘二三次,肿溃腐脱新肉生。
“注释”大凡痈疽在初起时出现肿痛,感觉沉重得如同背负石头,坚硬而不能破溃的情况,采用桑柴烘法,能够解毒止痛、消肿散瘀,毒水一旦排出,就能达到内消的效果。如果痈疽已经破溃但腐肉不化,新肉不生长,疼痛不止,使用桑柴烘法可以助长阳气、驱散瘀毒、促使肌肉生长,使病邪由深出浅,确实有奇特的疗效。具体方法是,选取新的桑树根,劈成条,或者用桑木枝,长度为九寸,劈成手指般粗细,一端点燃后吹灭,用带火的一端对着患处烘烤一会儿,火熄灭后再更换。每次烘烤三四根,每天烘烤两三次,以患者感觉到热,肿处破溃、肉已腐化为度,这是古代的方法。只是桑柴的火力非常猛烈,适合在痈疽还未破溃之前使用,可以生发阳气,加速破溃和腐肉的形成。如果已经破溃之后,或者疮口寒凉,或者天气寒冷,或者肌肉生长迟缓,也需要进行烘烤,使肌肉经常保持温暖。方法是将桑木烧成红炭,用漏杓盛放,悬挂在患处上方,从四周向疮口烘烤,高度可高可低,总之以疮口感觉到热为度。每天烘烤之后,再更换敷贴的药物。因为肌肉遇到温暖就容易生长,所以破溃后的烘烤方法,也是疡科治疗中不可或缺的。
牛胶蒸法歌
痈疽发背痔漏疮,牛胶蒸法最相当。熬稠摊纸贴患上,醋煮软布热蒸良。温易疮痒脓出尽,洗法胶纸贯众汤。
“注释”对于痈疽、发背、痔漏、恶疮、臁疮以及长期顽固不愈合等各类疮疡,取一块牛皮胶,加水熬煮至稀稠适中,摊在厚纸上,每次剪下一块贴于疮口。接着用两块浓醋煮软的布,趁热敷在贴于疮口的胶纸上进行熏蒸,待布稍凉后更换,持续熏蒸直至疮口发痒且脓液全部流出。预先准备二两贯众,煎汤后趁热清洗疮口,揭去胶纸,再外用膏药贴敷。第二天依照前面的方法继续熏蒸清洗,一直到脓液排尽、疮口干燥为止。
药筒拔法歌
痈疽阴证半月间,不发不溃硬而坚,重如负石毒脓郁,致生烦躁拔为先,铍针放孔品字样,脓鲜为顺紫黑难。
“注释”若痈疽属于阴证,在发病十五天左右,疮疡没有起发,脓在深部不能向外溃破,疮体坚硬,沉重得像背负着石头,毒脓在内部侵蚀好的肌肉,从而引发烦躁。此时应先采用药筒拔法,使毒脓有排出的通道。提前把竹筒用药水煮沸加热;接着用铍针在距离疮顶一寸的范围内,按品字形开三个孔,深度为一寸或者半寸,根据疮疡的高低情况而定,然后取加热的竹筒趁热扣在疮孔上,拔出脓血。如果拔出的脓血颜色红黄且鲜明,这属于顺证,比较容易治疗;要是脓血颜色紫黑,就是败证,难以治疗。
煮竹筒方
羌活独活紫苏蕲艾菖蒲白芷甘草(各五钱)连须葱(二两)
取十碗水,熬煮多次沸腾后备用。接着选取一段鲜嫩竹子,长度为七寸,直径一寸半,一端保留竹节,刮去青皮,使其厚度约一分左右,在靠近竹节处钻一个小孔,用杉木条塞住,将竹子放入前面熬好的药水中,煮数十次沸腾。把盛药水的锅放在患者床边,取出竹筒倒掉药水,趁热迅速将竹筒扣在疮顶的针孔上,按压紧实,竹筒自然就会吸住。等一会儿,药筒变温后,拔掉杉木塞子,竹筒就容易脱落,之后用膏药覆盖贴好,注意不要让疮口受风。如果脓血没有排尽,第二天再煮竹筒,仍然按照原来的针孔位置继续拔罐,这是治疗阴疮挤脓却不使患者疼痛的好方法,不要忽视。但如果是阳疮,就不适合用这种方法,以免损伤气血,务必谨慎。
“方歌”药水煮筒有奇能,令疮脓出不受疼,菖苏羌独艾芷草,整葱竹筒水煮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