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医宗金鉴】清代医术指南 > -下部1-2-

-下部1-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阴虱疮

阴虱疮由虫引起,生长在阴毛部位(毛际内),多因肝、肾二经浊气内生热邪,加上性生活后清洁不当,邪气停滞凝聚而成。病症表现为瘙痒难忍,抓挠后皮肤发红,患处可见含在皮肤内的紫点;若患处还呈现梅毒特有的“蜡皮”样形态,则属于梅毒性阴虱疮。

【注释】这种疮又叫“八脚虫”疮,生长在生殖器周围的阴毛丛中。成因是肝、肾二经气浊化热,再加上性生活后未清洗、卫生不洁,导致邪气搏结停滞而发病。瘙痒得难以忍受,抓破后皮肤发红,里面有紫点。内服宜服用芦柏地黄丸,外用需用针挑破患处去除阴虱,随后涂抹银杏无忧散,容易痊愈。若阴毛部位出现如豆子、面饼大小的结块,发痒且结痂像蜡皮一样,就是杨梅毒,需按照杨梅梅毒的治法治疗。

银杏无忧散

水银(铅制)轻粉杏仁(去皮、尖,捣膏)芦荟雄黄狼毒(各一钱)麝香(一分)

除了水银、杏仁膏,一起研磨后过筛至细腻,再加入银杏一同研磨均匀。先用石菖蒲煎汤清洗,用针挑破(患处)去除虱子,随即用油和唾液调制药膏擦拭,让药气渗入内部,痊愈后不会复发。严禁食用牛肉、狗肉、鳌肉。

【方歌】银杏无忧散止痒,热滞毛际阴虱疮,铅制水银轻粉杏,芦荟雄黄狼麝香。

芦柏地黄丸(即六味地黄丸加芦荟五钱,蜜炒黄柏一两,见面部“雀斑”相关内容)

肾囊痈

肾囊部位红肿而发为痈肿,伴有恶寒发热、口干、肿胀灼热疼痛等症状,这是由于肝、肾湿热流注到此处所致。若治疗不当,溃破后深入而露出睾丸,则病情凶险。

【注释】此症发生在肾囊,表现为红肿、灼热疼痛,身体出现恶寒发热,口干喜饮冷水,是由肝、肾湿热向下流注到肾囊而形成的。初起时适宜服用荆防败毒散以发汗解表;外用葱和盐熬汤热敷。当寒热消退后,适宜服用清肝渗湿汤以清热利湿、消散病邪;若服药后没有效果,说明脓势将要形成,应赶紧服用滋阴内托散。如果患者气短乏力、食欲不佳,适宜服用托里透脓汤;外用二味拔毒散在肿根处围敷。若脓胀痛明显,用卧针穿刺排脓,排出稠厚脓液的为病情顺证,排出腥秽污水的则病情凶险,适宜服用托里排脓汤,外用琥珀膏贴敷。等到肿胀消退、脓液减少、疼痛减轻时,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以促进肌肉生长、收口愈合。此痈源于肝、肾,治疗以滋阴、培补气血为关键。在生肌收口阶段,早晨服用六味地黄汤,傍晚服用人参养荣汤,滋补调理效果显着。此症如果治疗不当,溃破后深入而露出睾丸,病情虽凶险,但不可放弃治疗,适宜用杉木灰托住,苏子叶包裹,患者应仰卧休息,静心调养,或许能取得疗效。

清肝渗湿汤

黄芩栀子(生,研)当归生地白芍药(酒炒)川芎柴胡花粉龙胆草(酒炒,各一钱)甘草(生)泽泻木通(各五分)

水二钟,灯心五十寸,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清肝渗湿消囊痈,小水淋漓肿痛攻,芩栀四物柴花粉,胆草灯甘泻木通。

滋阴内托散

当归熟地白芍药(酒炒)川芎(各一钱五分)穿山甲(炙,研)泽泻皂刺(各五分)黄芪(一钱五分)

水二钟,煎八分,食前服。

【方歌】滋阴内托将溃剂,囊痈欲脓托最宜,四物穿山泻皂刺,食前煎服入黄芪。

荆防败毒散(见项部“脑疽”相关内容)

托里透脓汤(见头部“侵脑疽”相关内容)

二味拔毒散(见“肿疡门”相关内容)

托里排脓汤(见项部“鱼尾毒”相关内容)

琥珀膏(见头部“发际疮”相关内容)

生肌散

生肌玉红膏

人参养荣汤(俱见“溃疡门”相关内容)

六味地黄汤(即六味地黄丸改作煎剂。见面部“雀斑”相关内容)

肾囊风

肾囊风这一病症属于肝经范畴,其成因是风湿之邪从外部侵袭人体而形成。症状表现为皮肤麻木瘙痒,搔抓破损后会流出脂水,严重时会起疙瘩,伴有火烧火燎般的疼痛。

【注释】此症又名绣球风,主要症状是肾囊部位发痒。多因肝经湿热,同时风邪侵袭皮肤所致。发病初期,局部皮肤干燥且瘙痒剧烈,患者喜欢用热水洗浴;严重时会出现像红色粟米一样的疙瘩,伴有麻木瘙痒感,搔抓破损后会渗流脂水,皮肤发热,疼痛如同火烧一般,这属于里热证。对于这些情况,都适宜服用龙胆泻肝汤,外用蛇床子汤熏蒸洗涤,洗后擦拭狼毒膏,效果显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