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小城市的人 > 第434章 争取

第434章 争取(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北京的初冬,天空是一种肃穆的灰蓝色。

国家发改委的某间会议室里,气氛却与窗外的清冷截然不同。空气温热、凝重,混合着茶香、打印纸的墨味,以及一种无声的、紧绷的期待。这里正在召开一场将决定未来数年,甚至十数年,中国城市发展格局的——高层级轨道交通规划内部通气会。

坐在林州市代表团席位上的,是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周永福。他的左右两侧,分别是省发改委主任陈志邦和省交通局局长李卫国。作为具体工作负责人的省发改委固定投资处处长宋黎民,则坐在陈主任侧后方。

主席台上,领导的声音平稳、权威,每一个字都像锤子,敲在在座每一个人的心上。

“……必须严格遵循客观规律,严控三大核心指标:城区常住人口、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以及初期客运强度……这是硬杠杠,是红线,更是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宋黎民的心,随着那一项项被清晰量化的标准,一点点往下沉。他对自己城市的情况了如指掌:人口刚过线,财政预算收入……恰恰卡在那条令人绝望的红线下缘,就差那么一点点。这一点点,在此刻,宛如天堑。

果然,当那份虽非正式、却极具导向性的“初步符合条件城市名单”在与会者间悄然流传时,宋黎民接过那张薄薄的A4纸,目光疾速扫过。一个个熟悉或陌生的城市名字跃入眼帘,他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终于确认:

没有林州。

周副市长脸色瞬间阴沉,陈主任和李局长对视一眼,都从对方脸上看到了凝重。

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分成了两半。

一半,是那些榜上有名的城市代表。尽管努力维持着庄重的表情,但那微微放松的肩线,那与邻座交换眼神时一闪而过的喜悦,那下意识轻轻敲击桌面的手指,无不泄露着他们内心的激动与振奋。低语声像细小的波纹在会场扩散:

“总算赶上了……”

“回去得立刻启动可行性研究……”

“这下发展的引擎有了……”

而另一半,是属于宋黎民,以及其他一些同样“落榜”城市的代表的。一种无声的失落与沉重,在他们之间弥漫。旁边一位与他相熟的另一省代表,无奈地对他苦笑一下,轻轻摇了摇头,那意思是:没办法,标准摆在那里,认了吧。

宋黎民没有苦笑,也没有摇头。

最初的冰冷和冲击过后,一种极度专注的神采,迅速取代了他眼中的失落。他强迫自己从个人情绪中抽离出来,仿佛一个即将沉船的水手,不是在哀叹,而是在疯狂地搜寻每一块可能漂浮的木板。

他的笔尖开始在笔记本上飞速移动,不再是简单地记录会议内容,而是在捕捉字里行间的每一个“可能性”。

领导说“要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引导作用”,他立刻在旁边批注:“我们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正需此引导!”

领导强调“要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他重重划下横线,写下:“财政不足,模式创新补!土地增值反哺?”

甚至领导一句“个别情况要具体分析,要有充分战略依据”,都被他敏锐地抓住,标注为:“突破口!创造“个别情况”的理由!”

。。。。。。

会议一结束,在返回驻地的车上,气氛就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李卫国局长率先打破沉默,拳头不甘的砸在膝盖上:这硬杠杠卡得......我们交通系统前期做了那么多勘察规划,难道全都白费了?

陈志邦主任揉了揉眉心,声音疲惫:老李,现实就是这样。财政指标差这一口气,后续所有工作都无从谈起。看来只能等下一轮了。

周永福副市长望着窗外流转的车灯,突然开口:黎民,你怎么看?

一直沉默着的宋黎民抬起头,声音平稳有力:市长,硬杠杠要认,但未必没有破局的余地。我倒觉得,这恰恰给了我们一个跳出常规思路的机会。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扫过三位领导:我们换个打法怎么样?不跟其他城市在数据上硬碰硬,而是把我们的地铁项目,重新包装成‘提升国家路网效率的战略工程。’”

“想想看,我们这条线把高铁站、机场、货运枢纽全部串联起来,这已经不是普通地铁,而是激活国家千亿投资的金纽带。从这个角度去论证,我们的项目就从一个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

周永福的眉头微微舒展:继续说。

至于财政缺口,宋黎民语气笃定,我们可以准备两套方案。一是把tod综合开发做实,用未来的土地收益反哺建设;二是联合财政局做动态测算,把线路带来的产业集聚、税收增长都量化出来。我们要向国家证明,这笔投资不是负担,而是能生金蛋的母鸡。

李卫国猛地坐直身子:有道理!这样我们交通系统前期的所有研究数据都能用上,而且价值更大!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