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十三章 没有人在乎齐国的死活……(2 / 2)
于是吴国境内的百姓都沉浸在了歌舞的庆贺之中,有出门选行的,在各国子民之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谁听说你是吴国人,都免不了一句恭喜恭喜。
没有人在乎齐国的死活,哪怕那场仗还没开打。
齐国国君听了天幕所言,被气到晕厥,但仍然不愿意就此认命,反而相信事在人为。
然而国中朝政实在是太过混乱,各方势力割据,一团乌烟瘴气。
结果一场仗打下来,牺牲的兵力比天幕所说的还要多。
......
越国。
勾践听着天幕的评点,有些犹疑,若吴国再这样发展下去,那他真的还能等到报仇雪恨的那一天吗?
可天幕又说伍子胥会死,这倒让勾践有些看不明白了,伍子胥乃吴国的功臣良将,夫差脑子得有多抽才能把他给杀了啊。
而且,他都已经从天幕中知晓了自己的结局,难道不知道跑吗?
文种发现了勾践的迟疑,劝慰道:“王上,好战并不是什么好事,您现在看着吴国一时风光无两,但接连的战争,会造成吴国国力虚空,到时候,咱们才好趁虚而入。”
勾践听了他的话若有所思。
文种又劝告道:“何况,吴国太宰伯嚭给夫差伐齐的建议,不是您出的吗?现在的结果也在预料之中,王上只需好好的休养生息,吴国陷入战事越久,对咱们的意义就越大呀。”
勾践觉得他说的很对,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越国做好自己,日渐发展,何愁找不到报仇的那一天呢?
......
夫差伐齐归来,施夷光觉得他好像变了。
伍子胥因为攻打齐国的事情和夫差吵了许多次,渐渐的居然不再针对施夷光,也不再管她的死活了。
其实仔细想想他确实没必要这么针对施夷光,毕竟他本来就不是吴国人,而是楚国人,即便当年阖庐替他报了父仇,那这么多年,他为吴国殚精竭虑,也算是还了恩,大可不必再这样努力。
何况施夷光觉得,现在对伍子胥来说更重要的不是怎么杀她,而是怎么保命。
他都已经自顾不暇了,还想着杀她的话,是不是有些太敬业了?
显然伍子胥没有那么敬业,或者说,他没那么多精力一边在意施夷光一边在意吴国的存亡,毕竟他的年龄也着实不小了。
不用每天考虑会不会被杀这件事,施夷光就可以专心致志的思考魅惑夫差这件事了,这才是她的主业。
虽然这几年在魅惑夫差这件事情上,她实在是没什么建树。
夫差因为打赢了齐国,自信心膨胀,日日在宫中高歌宴饮,光是办庆功宴都办了三回。
王后每回都来劝夫差身体为重,少喝几杯吧。
然后施夷光就会在一旁,顶着王后杀人的目光,默默的把酒杯给他满上。
夫差不会拒绝施夷光给他倒的酒,伐齐归来,他就像打开了身体里的某处开关,忽然不再防备施夷光了。
或许是施夷光没做出什么有很大危害的举动,没为越国说过一句好话,也没为自己谋取一丝的利益。
又或许是夫差压抑自己已经太久了,总而言之,他越发觉得自己无法抗拒施夷光对他的吸引力。
她美的太动人了,偏偏又毫无察觉自己的吸引力,就像沙漠中的一汪泉眼,而夫差是那个口渴的赶路人。
施夷光注意的到夫差的变化,对他微微一笑。
她也确实想让夫差多喝几杯,哪怕米酒醉死人的概率和王后不想杀她的概率差不多大。
但是齐国死掉的那十万大军真的太吓人了,施夷光几乎不敢去想,如果当初夫差没有一意孤行,而是听从伍子胥的建议攻打越国。
那那十万齐国军魂是不是就是她越国人。
......
如果说夫差以前是一个很自信的人,那在他没有听取伍子胥之言,打完齐国并且取得了全胜之后,就变得有些自负了。
可能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也可能是太宰伯嚭的劝告太有用。
总之,没安生几年,夫差又打算攻打齐国。
伍子胥这次是真的忍无可忍了。
因为打齐国这件事情,不仅关系着吴国的国运,还关系着他个人的人生命运。
毕竟天幕可说了,两次伐齐之战之间,就是他伍子胥的死期。
有那么一刻伍子胥是真诚的希望自己是个贪生怕死之徒,但很显然他不是,他只是个勇于劝谏的勇敢臣子。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夫差要杀他,他也会慷慨赴死,然后说一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吴国虽是夫差的江山,可其中又饱含了自己的心血,因此,即便是知道性命堪忧,他仍然愿意进宫劝谏夫差。
他向夫差进言道:“王上,齐国山高水远,即便能够吞并也不好掌控,不如越国身在吴国腹地,那才是真正应该消灭的,你只知终日好战,可曾有关心过国库和粮食储存?”
夫差满不在乎道:“不开疆扩土,哪里来的千秋万代?至于粮食,越国借去那些不是还没还吗,让他们还来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