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第 171 章 皇上的聪慧英明,对人……(1 / 2)
第171章第171章皇上的聪慧英明,对人……
要魏敏说,伺候现在的皇上就像伺候一只大猫。
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哪根筋搭错了就要轻咬你一口,但你知道,你在他心里的分量还是挺重的。
而魏敏在其中早已游刃有余。
再加上永琰也学乖了懂事了,懂了为臣之道与为子之道的分寸。
所以最后八年,她日子过得相当平静,也很愉快。
她常常和皇上在林间小道散步聊天,偶尔也随皇上一起骑马不服老,有时候兴致来了弄两根鱼竿一起钓鱼,又或者是怀念年轻时候再玩一次Cospy。
有一天,夕阳西下,圆明园后湖波光粼粼。
魏敏陪皇上坐龙船赏景。
他突然说:“敏敏,朕累了,不想做皇上了。”
魏敏下意识转头望向他,脑子还没反应过来。
他说:“圣祖仁皇帝文治武功开创盛世,也只御极六十一年,朕虽自诩武功十全,却也不敢跟皇祖父并肩。从雍正十三年到今天,朕已经在位六十年,寿数八十有五,实在垂垂老矣,精力不济,再难以执掌江山。”
“朕决意传位于皇十五子永琰,退政归闲。”
弘历看着魏敏呆愣愣的脸庞,眼里闪过一丝笑意,调侃道:“敏敏,你要做太后了,开不开心?”
“皇上……”
“领旨啊。”
魏敏终于反应过来了,起身跪在地上:“臣妾领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继而船上所有的闲散官员、侍卫、太监宫女全都反应过来了,他们生平头一次遭遇这种事情,想说什么又不知道该说什么,最后只能随皇后一起齐齐跪下:“微臣/奴才领旨,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圣旨既下,断无更改或者收回的道理。
不管前朝掀起了多大的波澜,有多少官员上折子表达挽留、不舍和拍马屁,新旧朝廷的更替依旧在皇上的掌控中平稳推行下去。
乾隆六十年冬,永琰正式登基为新帝,次年元旦新朝改元,号嘉庆。
魏敏也随太上皇搬到了东六宫旁边的宁寿宫居住。
宁寿宫很像一个迷你简略版的紫禁城,也分外朝、内廷和花园。大臣们从东华门进宫,向西是养心殿,向东便是宁寿宫,而位于最正中的乾清宫早在雍正时期就变成了皇帝大婚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早就不住了。
太上皇搬到宁寿宫住后,越发像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每日读书写诗、吟风弄月,待奴才们也十分宽仁。
永琰也做得非常好,虽然已经是皇帝了,但每天早上先过来给太上皇和魏敏请安,再去上朝,晚膳时分也要过来请安,向太上皇请教处理朝政之事,并请太上皇拍板定论。
只是有一件事。
“皇帝,你怎么又跟和绅杠上了?”
“额娘,这次真不是儿子道听途说,意气用事。”永琰翻开几本折子递给魏敏,“您看,儿子登基以后,发现们还巧立名目大肆搜刮百姓,致使西南多地出现大量失地流民,这些流民不停地往川楚山地汇聚,于朝廷而言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他叹了口气:“这些贪污的官员们为了保住官帽,纷纷向和绅靠拢,向他孝敬大笔银子,形成派系。长此以往,朝廷廉洁奉公、办实事的官员就会越来越少。只要和绅还在朝堂一天,这股贪污的风气就永远止不住。”
魏敏一本本看过去,心情渐渐沉重。
这些年她一心躲避皇上锋芒,也教永琰凡事以孝顺为先,母子俩从不跟皇上起矛盾。
她更不敢触碰政事,不知道外面土地兼并官吏搜刮民财竟已严重到了这个地步。
魏敏迟疑着开口,更像是在对她自己说话。
“永琰,和珅是太上皇的臂膀,更是太上皇在朝堂政治权力的延续,某种程度上对付和珅等同于对付太上皇。”
永琰点头。
“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是和孝的夫婿,皇上跟和珅处得如同儿女亲家,对付和珅显得我们格外不念及与和孝的亲情,很容易伤到太上皇的心。”
永琰再次点头。
魏敏不说话了。
过了许久,永琰道:“额娘,咱们还管吗?”
魏敏不假思索:“当然要管!”
她擡眼看向永琰,心中浮起少许柔情。
到底是她怀胎十月生下的孩子,又抚养他长大,直到今天这模样。
虽说她已经决定舍弃他,提前离开这个世界。
——乾隆最后二十年,她日子过得挺好,生活中没有什么磋磨她的痛苦,她又擅于让自己开心,所以快乐值积攒得很快。
——到嘉庆元年,她的快乐值便已经攒足了。等到太上皇寿终正寝,她便可以拿到破界符,离开这个世界,回到家乡。
所以永琰在失去父亲这一天,同时也会失去母亲。
魏敏尽管能硬下心肠,但对他仍然有少许歉疚。
所以她想尽力帮他一下,别让嘉庆朝从一开始便变成了一个烂摊子。
魏敏思考许久,道:“永琰,把你身上的龙袍脱了,换上一套素净的燕居常服,带上这些折子,随我去宁寿宫求见太上皇。”
弘历正在书房看书呢。
他年纪大了,眼睛老花,戴着一副两广总督从国外搜罗来的老花镜,精神矍铄,倒是比他在位时气色好了很多。
永琰一进来就跪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