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恩科殿试(二)(1 / 2)
柳明轩笔尖一顿,墨滴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墨迹。
他来自江南,亲眼见过水患的惨烈,心中颇有感触,立刻在心中思索起来:“江南河道纵横,水患多因河道淤塞、堤坝失修所致。
当下赈灾,需先安抚流民,发放粮草,再组织人力疏通河道;
长远来看,需建立常态化的河道修缮机制,划分责任区域,同时鼓励百姓兴修水利,或许可借鉴古人‘陂塘蓄水’之法……”他越想越清晰,笔尖在纸上快速游走起来。
张敬之则微微沉吟,他曾在地方为官多年,处理过小规模的灾情,深知赈灾不仅要解决当下之困,更要考虑后续的民生问题。
“赈灾切忌治标不治本,发放粮草只能解燃眉之急,还需引导流民返乡耕作,给予种子、农具补贴,同时整顿吏治,防止贪官污吏克扣赈灾物资。
治河方面,可参考贾鲁治河之法,疏浚与筑堤相结合,但需因地制宜,不可生搬硬套……”他一边思索,一边缓缓落笔,字迹沉稳有力。
“第二道题!”内侍继续宣读,“边关常有游牧部族袭扰,劫掠边民财物,守军虽有抵抗,却因战线过长、粮草不济而难以根治。
若卿为主管边务的大臣,当如何协调军政,巩固边防,既保边民安宁,又能减少军费开支?”
这道军事与政务结合的题目,让不少士子皱起了眉头。
来自西北的李默之眼中却闪过一丝精光,他的家乡就在边关,自幼便听着边患的故事长大,对边防问题颇有见解。
“边患的根源在于游牧部族生计无着,单纯的军事打击难以长久。
当务之急是加固边防要塞,建立烽火台预警机制,同时合理调配兵力,集中优势兵力防守要害之地。
长远来看,可开设互市,允许游牧部族与边民贸易,以粮食、布匹换取马匹、皮毛,既满足双方需求,又能缓和矛盾。
军费方面,可在边境推行军屯制,让士兵战时为兵,闲时为农,自给自足,减少朝廷粮草转运之压力……”他思路清晰,笔尖疾走,很快便写下了满满的一页。
而擅长经义的陈景元则微微蹙眉,他虽熟读兵法,却缺乏实际经验,一时有些无从下手。
但他很快镇定下来,心中暗道:“陛下要的是理论结合实际,我可结合《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再参考历史上的边防案例,提出自己的见解。”
他一边回忆史书上的边防策略,一边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慢慢梳理思路。
“第三道题!”内侍的声音再次响起,神宗时期,“朝廷推行青苗法,本意是为百姓提供春耕所需粮草,待秋收后偿还,以减轻高利贷剥削。
然推行以来,却出现地方官吏强制借贷、收取高额利息等问题,百姓怨声载道。
若卿为谏官,当如何向朝廷进言,既能保全变法初衷,又能解决推行中的弊端?”
这道题直指当下的变法弊政,让不少仕子面露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