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榜下捉婿(2 / 2)
“还有蔡京蔡相公呢!”另一个中年男子凑过来,压低声音道,“听说蔡相公当年也是榜下被看中的,不过他可比冯京精明,借着岳家的势力一路攀升,如今已是副宰相兼礼部尚书,权倾朝野!”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话题始终离不开“榜下捉婿”。
这风气的起因,说到底是大宋的科举制度和社会风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朝科举取士不问家世,只要有才学,哪怕是寒门子弟,也能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而对于豪门权贵而言,通过联姻与新晋进士结盟,既能巩固自身地位,又能为家族培养未来的助力;
对于富商大贾来说,与读书人联姻,则能摆脱“士农工商”中商人的低微地位,实现阶层跨越。
久而久之,“榜下捉婿”便从一种偶然现象变成了普遍风气,甚至出现了不少“抢婿”的闹剧。
有的权贵之家,不等进士们反应过来,便直接派人将其“绑架”回府,强迫其答应婚事;有的则开出丰厚的聘礼,威逼利诱。
这种风气虽然有些荒唐,却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宋对读书人的重视,也让科举制度更加深入人心,吸引了无数寒门子弟埋头苦读,希望能通过金榜题名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宣德门外的喧嚣还在持续,人群如同涨潮的海水,一波高过一波。
大家都伸长了脖子,紧盯着宣德门内,期待着那张承载着无数人命运的榜单早日张贴出来,期待着见证新科三甲的诞生,更期待着能抢到自己心仪的“乘龙快婿。
与此同时,皇城深处的太和殿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太和殿巍峨壮观,金砖铺地,光洁如镜,倒映着殿顶悬挂的巨大宫灯。
殿内气氛肃穆,檀香袅袅,与宣德门外的喧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赵翊端坐在高高的龙椅上,龙椅由整块紫檀木雕刻而成,上面镶嵌着无数珍珠宝石,雕刻着栩栩如生的五爪金龙,尽显帝王威严。
赵翊身着明黄龙袍,袍上绣着十二章纹,腰间系着玉带,头戴翼善冠。他约莫二十出头的年纪,面容俊朗,眉宇间带着一丝疲惫,却难掩眼神中的锐利与沉稳。
此刻,他手中正拿着一份薄薄的榜单,目光扫过上面的名字,紧绷的嘴角终于微微松弛下来,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这份榜单,凝聚了他太多的心血。
按照大宋惯例,殿试阅卷通常需要五到十天,由翰林院的学士们共同评阅,再呈递给皇帝御批。
但此次恩科,赵翊却打破了惯例,坚持要亲自阅卷。
一来是因为时局紧迫,金国灭亡后,北方需要大量大宋官员,朝中更急需一批有真才实学、能办实事的官员;
二来是他心中已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此次恩科选出的官员,将是他推行新政的核心力量,必须由他亲自把关,确保选出的人符合自己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