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格物兴邦志(2 / 2)
工匠固守祖传的技艺,不敢有丝毫革新;就连朝堂上的官员,也大多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只求安稳度日,不求建功立业。
“这条路,注定荆棘丛生啊。”
赵翊喃喃自语,眉宇间布满了愁绪,双手不自觉地背在身后,指尖相互绞着。
他就像一位孤独的行者,看清了前方的光明大道,却被无数有形无形的阻碍包围。
就在这时,一个念头如同闪电般划过脑海——沈括,《梦溪笔谈》!
赵翊猛地停下脚步,眼中重新燃起光芒,原本紧绷的身体也放松了些许,嘴角甚至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对,沈存中!”他语气急促,带着一丝兴奋,“他的《梦溪笔谈》包罗万象,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无一不有,这不正是我想要的理论基础吗?”
他快步走回御座旁,重新坐下,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思绪愈发清晰。
这些年来,他利用军器监和皇家研究所,将现代知识传授给那些经验丰富的工匠,造出了新式火炮、改良了织布机、发明了曲辕犁的升级版……这些东西不仅为朝廷赚得了巨额利润,更是实实在在地利国利民。
可每次有新东西问世,都要费尽心思找借口。
第一次说是从古书中偶然发现的秘方。第二次说是得神秘老道指点,次数多了,连他自己都觉得荒谬。
“一次两次尚可,次数多了,难免引人怀疑。”
赵翊皱起眉头,心中盘算着,“若是每次都要朕亲自背书,一来朕精力有限,日后事务繁多,不可能事事兼顾;
二来,朕百年之后呢?
难道这科学之路就要就此中断?”
他眼神坚定起来,握紧的双拳缓缓松开,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不行!绝对不能这样!
必须要有一部专业的书籍作为理论指导,让格物致知的思想深入人心,让注重实践的精神代代相传,要打破这被阉割的“儒家文化”腐蚀的牢笼打破,要重现汉人的威风,要废除独尊儒术,更要向春秋时期那样的百花争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宋的繁荣昌盛。
沈砚之是沈括的后人,资质绝佳,让他继承并发扬祖父的治学精神,再合适不过了。”
刚才对沈砚之所说的那些话,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深思熟虑后的肺腑之言。
“凡事格物致知,注重实践,切不可埋没了你祖父的心血,更要将他的学识发扬光大。”
赵翊低声重复着刚才的话语,眼中满是期待,“沈存中泉下有知,想必也会欣慰吧。”
他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一会儿皱眉沉思,一会儿嘴角含笑,一会儿又眼神凝重,仿佛已经看到了大宋推行格物致知后,百业兴旺、国力鼎盛的景象。
殿外的阳光渐渐升高,透过雕花的窗棂,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赵翊却浑然不觉,整个人如同神游太虚,对外界的一切都失去了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