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紫宸殿恩科叙功(2 / 2)
陛下自登基以来,便一直锐意革新,此次恩科更是打破了不少旧例,广开仕路,陛下对此次考试的重视程度,他们都看在眼里。
如今陛下特意提及天气之事,显然是对考试的顺利进行极为满意,他们自然要顺着陛下的话头加以恭维,这既是为官之道,也是对陛下新政的支持。
尤其是几位老臣,如礼部侍郎张敬之,他年近七旬,背有些微驼,此刻也努力挺直了身子,脸上堆着皱纹笑道:“老臣活了这么大年纪,从未见过如此应景的天气,想来是陛下的仁德感动了上苍,才得此顺遂。
此次恩科定能为我大宋选拔出一批栋梁之才啊!”
他一边说,一边在心中暗自嘀咕:陛下这是对恩科结果极为满意,才会借着天气说事。
看来此次上榜的考生,定是合了陛下的心意。
连老天都给陛下这个面子,连续两日放晴,让考生们不受风雨干扰,能尽情发挥,我们做臣子的,更要顺着陛下的心意才是。
赵翊听着群臣的恭维,脸上的笑容愈发和煦。
他缓缓抬手,示意众人平身,声音依旧温和:“众卿平身吧。
朕今日说这话,并非单纯为了感慨天气,而是真心要感谢老天的这份‘支持’。”
群臣依言起身,重新站定,目光依旧集中在帝王身上。
赵翊继续说道:“两日的晴好天气,不仅让此次恩科考试得以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让天下考生都能不受风雨之苦,心无旁骛地答题,从而真正发挥出他们的真实水平。
朕一直坚信,我大宋人才济济,只要给他们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他们便定不会辜负朕的期望,更不会辜负老天的眷顾。”
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欣慰,目光中闪过一抹亮色:“事实也的确如此。
此次恩科,共有四千八百名考生报名参加,经过初试、复试再到殿试的层层筛选,最终有五百八十名考生成功上榜,这个比例虽不算高,但上榜者皆是有真才实学之人。”
说到这里,他刻意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群臣,看到他们眼中的期待与好奇,才继续说道:“其中,新科状元沈砚之,想必各位爱卿都有所耳闻。
此人在初试中便以一篇《格物致知论》拔得头筹,朕当时便对他颇为赞赏。
没想到在殿试之上,他面对朕的诘问,从容不迫,对答如流,尤其是在谈及农桑水利之法时,见解独到,切中要害,最终再次夺得第一,实乃名副其实的状元郎啊!”
提及沈砚之,赵翊的语气中满是赞赏,他微微点头,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在殿试中侃侃而谈的青年才俊。
群臣闻言,纷纷点头称是。
“沈砚之的才名,臣早有耳闻,此次连中两元,实乃实至名归!”
“听闻此人不仅文采出众,更对格物之学颇有研究,正好契合陛下推行的新政,真是难得的人才!”
站在群臣之中的张敬之,此刻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心里嘀咕道,是他,其实他与沈砚之虽非同宗但他却是沈砚之“二奶奶”的堂兄,早已听闻其名,可惜由于他二妹不喜欢沈砚之的父亲从恨屋及屋,更把他们赶出家门,如今见陛下对其如此赏识,心中也为大宋能得此人才而高兴,更要说服在杭州的大兄缓和两家的关系才好。
他暗自思忖:沈砚之的《格物致知论》确实字字珠玑,将格物之学与治国之道相结合,颇有见地,陛下重用此人,定能为新政增添助力,看来退朝后要马上给大兄书信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