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诗词一万首 > 第704章 虞羲《咏秋月》

第704章 虞羲《咏秋月》(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咏秋月

虞羲

影丽高台端,光入长门殿。

初生似玉钩,裁满如团扇。

泛滥浮阴来,金波时不见。

傥遇赏心者,照之西园宴。

……

赏析:

《咏秋月》是虞羲以细腻笔触、丰富意象与精巧构思描绘秋月之美,并寄托别样情怀的佳作。在众多咏月诗中,凭借独特视角与艺术魅力脱颖而出。

一、开篇点题,营造氛围

1.高台长门,月映宫廷:“影丽高台端,光入长门殿”,开篇直接点题,描绘秋月。“影丽高台端”勾勒出明月洒下美丽光影于高台顶端,营造出高远、清幽氛围,给人以空灵之感。“光入长门殿”将视角转至长门殿,清冷月光照进宫殿,为宫殿蒙上孤寂色彩。长门殿在古代诗词常与冷宫相关,暗示着寂寞、哀怨,此句为全诗奠定了略带忧伤基调,引发读者对月下故事的遐想。

二、形态描摹,生动形象

1.玉钩团扇,月形变幻:“初生似玉钩,裁满如团扇”,诗人抓住月亮不同阶段形态特点进行生动比喻。将初升之月比作“玉钩”,形象展现其纤细、弯曲之态,透着清新与灵动;满月比作“团扇”,凸显其圆润、圆满,让人联想到团圆、美好。这种巧妙比喻,不仅准确描绘月亮形态变化,也为诗歌增添画面感与美感,让读者直观感受秋月之美妙。

三、动静结合,增添意趣

1.浮云蔽月,金波隐现:“泛滥浮阴来,金波时不见”,描绘动态场景。“泛滥浮阴来”写浮云如潮水般大量涌来,赋予画面动感。“金波时不见”中,“金波”指代月光下的水波,随着浮云飘动,月光时而被遮蔽,金色水波时隐时现。动静结合,打破前文静态描写,增添画面变化与意趣,营造出一种朦胧、变幻氛围,使诗歌更具感染力,仿佛读者置身于月下,目睹浮云遮月的奇妙景象。

四、以情作结,韵味悠长

1.赏月之愿,寄托情怀:“傥遇赏心者,照之西园宴”,诗人以抒情作结。“傥遇赏心者”表达对能欣赏秋月之人的期待,“赏心者”可能是志同道合之友,也可能暗指能赏识自己之人。“照之西园宴”描绘出一幅月下宴饮欢乐场景,明月照耀,众人在西园饮酒作乐,享受美好时光。此句将对秋月喜爱之情升华,借赏月之愿,含蓄表达对知音、对美好相聚的渴望,使诗歌余韵悠长,引发读者情感共鸣。

五、艺术特色

1.意象运用,巧妙表意:诗中运用“高台”“长门殿”“玉钩”“团扇”“浮阴”“金波”等意象。“高台”“长门殿”营造孤寂氛围,暗示情感基调;“玉钩”“团扇”生动描绘月形;“浮阴”“金波”展现月亮与浮云互动,丰富诗歌内涵,使读者通过意象感受秋月之美与诗人情感。

2.视角变化,层次丰富:诗歌视角从高台到长门殿,由静态月形描写到动态浮云遮月,再到设想西园宴饮场景,视角不断转换。这种变化使诗歌层次丰富,从不同角度展现秋月魅力与诗人情感,避免单调,增强诗歌表现力与可读性。

……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