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诗词一万首 > 第787章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其二》

第787章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其二》(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杂体诗三十首?其二

江淹

樽酒送征人,踟蹰在亲宴。

日暮浮云滋,握手泪如霰。

悠悠清水川,嘉鲂得所荐。

而我在万里,结友不相见。

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

《杂体诗三十首·其二》赏析

这首诗围绕送别友人展开,细腻地描绘了送别的场景与别后的思念,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营造出一种深沉的离情氛围。

一、主题思想

1.送别时的不舍:诗开篇“樽酒送征人,踟蹰在亲宴”,描绘出众人手持酒杯为即将远行之人饯行,在亲友的宴席上徘徊不舍的场景。“踟蹰”一词生动地展现出送行者内心的纠结与不舍,不知如何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

2.分别时的悲伤:“日暮浮云滋,握手泪如霰”进一步渲染离别的悲伤氛围。日暮时分,浮云滋生,天色渐暗,加重了离别的愁绪。送行者与征人握手告别,泪水如雪花般纷纷落下,“泪如霰”形象地描绘出悲伤之深,将离别的悲痛推向高潮。

3.别后的思念与牵挂:“悠悠清水川,嘉鲂得所荐。而我在万里,结友不相见”,诗人看到悠悠清水川中鱼儿得其所,联想到自己与友人天各一方,友人远行万里,此后难以相见,表达出对友人深深的思念。

4.传递思念的渴望:结尾“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诗人表明袖中藏着给友人的信,希望能借助双飞燕将思念传递。此句展现出诗人对与友人保持联系的急切渴望,深化了离别的思念主题。

二、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日暮浮云滋”一句,通过描写日暮时分浮云滋生的景象,巧妙地烘托出离别的沉重与悲伤,使情与景相互交融,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细节描写:“踟蹰在亲宴”的“踟蹰”和“握手泪如霰”的“握手”“泪如霰”,从动作和神态等细节入手,生动地刻画了送行者的不舍与悲伤,让读者感同身受。

3.对比衬托:“悠悠清水川,嘉鲂得所荐”描绘鱼儿在水中自得其乐,与“而我在万里,结友不相见”中诗人与友人分离的境况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分别的痛苦。

4.想象手法:“愿寄双飞燕”借助想象,希望双飞燕能传递书信,这种浪漫的想象丰富了诗歌内容,使思念之情表达得更为深刻动人。

解析

1.樽酒送征人,踟蹰在亲宴

-解析:“樽酒”点明饯行的场景,人们手持酒杯,为即将踏上征途的人送行。“征人”指即将远行的人,可能是去从军、赴任或因其他原因远行。“踟蹰”一词极为生动,描绘出送行者在亲朋好友为征人举办的饯行宴会上,内心充满纠结与不舍,脚步徘徊不定的状态。这一动作细节,深刻地展现了送行者面对离别时的复杂情绪,既为征人的远行担忧,又不舍得与他分离。

2.日暮浮云滋,握手泪如霰

-解析:“日暮”点明时间,傍晚时分,天色渐暗,给人一种压抑、惆怅的感觉。“浮云滋”描绘出傍晚时分浮云不断滋生、聚集的景象,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象征着离别的愁绪如浮云般越来越浓重。在这样的氛围下,送行者与征人“握手”作别,这一动作饱含深情,却又充满无奈。“泪如霰”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泪水比作雪珠,形象地写出了送行者此时悲伤至极,泪水不由自主地大量涌出,如同雪珠纷纷洒落,生动地展现了离别的悲痛之情。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