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预备发证(2 / 2)
(1953年处于计划经济初期,交通工具(包括自行车)属于紧缺物资,通常按行政级别分配。街道办事处作为区级政府派出机构,其主任一般为科级干部,未达到当时普遍配备自行车的行政级别,通常需县团级以上。)
杨福平听到这挺乐呵:“没事儿,不配车,咱们自个儿家买,就是还得麻烦杨副主任多走两天路。”
家里人不管男女都有工作,要是瑟缩着装穷,那才奇怪呢。
两辆自行车,轻松拿捏。
爷俩迈进街道办的时候,粮食办事处正在院儿里的公告板上贴告示。
杨福平连嘴都不用张了,站在一旁等人贴完。
只见上面清晰的写着:(一)凡在北京市居住并已办理正式户口登记的居民(农业人口除外),一律每人每月供应面粉8斤;
(二)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等以上学校学生、教育卫生工作人员、三轮车工人、搬运工人、手工业者及所有公私企业职工本人,每人每月增加供应面粉4斤,连前共计12斤;
(三)对国营工矿、交通、建筑等企业(不包括银行、贸易系统)职工和100人以上的私营工矿企业职工本人,每人每月再增加供应面粉6斤,连前共计为18斤。······在郊区农民中,完全不种粮食的菜农,按一般市民供应面粉每人每月8斤。······
看完了之后,杨福平进人家办公室,把这份31号新鲜出炉的《面粉计划供应实施办法》挑重点给抄了下来。
按粮食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解释,居委会都已经通知各家各户了。
估计下月1号就是明天开始,就会有人领购买证。
杨福平没敢耽误事儿,笔记本往怀里一揣,小跑着往粮店去。
先给店里的人培训,念完之后,大家都挺安静。
估计心里都在盘算着,这算是个什么标准。
二平先打破了平静:“别的地儿跟咱们这标准一样吗?”
福平摇头:“咱们这儿毕竟是京畿之地。
我听说河北那边儿,一个月一个人才六斤,咱们这标准已经不低了。
哦,对了,今儿下午有一批粮食入库。
里面肯定有面粉,你们有想要的,只要不多,抓紧时间告诉我一声。
从明天开始,就没这好事儿了!”
小孙很是乐观:“没事儿,我们家人口多,一个月能买四十多斤呐!
平时就是改善生活,我也没买过这么多白面。”
杨福平笑笑,没有多嘴。
果不其然,半下午的时候,送粮食的卡车停到了门口。
盘点完一袋袋入库为安的粮食,杨福平又试了试,福安跟二平翻出来的旧桌子。
搬到门口,只能堵住一扇门儿。
福平决定,就堵着中间那扇儿门发购买证。
对着几个伙计反复强调:“一定要注意安全,让大家排队。
别领个购买证,再出几个打破脑袋的!”
这事儿也不是不可能。
碰到别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多瞅一眼就能挨揍。
福平发购买证,老左被安排到了福平旁边,负责审核粮本,福安跟二平小孙仨人,负责维持秩序。
等到了第二天一早,现场反倒没有福平想的那么严峻。
一直有稀稀拉拉排队的,趁着福平的严阵以待,反倒有些用力过猛。
下午的时候,人数上来了。
遇到相熟的大娘,福平直接就开口问了:“怎么上午没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