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 > 第四十七回 红色基因传 少年学神兵

第四十七回 红色基因传 少年学神兵(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回到学校,孩子们的红色情景剧越排越好,还吸引了县文化馆的老师前来指导。老师带来了专业的服装和道具,铜铃是按照文物1:1复刻的,银针用银箔包裹制成,连药篮里的草药都经过中医药店的师傅辨认分类。在一次彩排中,当演到冉少波废除迷信仪式、教神兵练战术时,王小虎突然说出一段课本上没有的台词:“弟兄们,神符挡不住子弹,迷信救不了乡亲!真正的护身符是团结,是战术,是保家卫国的信念!红军教我们的不仅是打仗,更是为啥打仗——为了让娃娃们有饭吃,有书读,再也不用怕苛捐杂税!”说完连他自己都愣住了,这段台词像是凭空出现在脑海里,字句清晰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李晓月在准备道具时,发现药篮里的草药总是自动分类摆放,消炎的艾草、当归放在左边,止痛的三七、川芎放在中间,退烧的柴胡、薄荷放在右边,和纪念馆里文贵弟的药篮布局一模一样,连草药的数量都对应着七姐妹的人数。她试着按照记忆中的方法制药,取三钱三七捣碎,加少许白酒调成糊状,竟真的做出了几枚像模像样的药丸,闻起来和奶奶平时熬的草药汤味道很像,带着微微的苦味和清香。连懂草药的校医都啧啧称奇:“这药丸的炮制手法很地道,像是老手艺人做的,你这丫头有天赋啊。”

学校组织参观苦竹坝阻击战遗址,这里的兰草长得格外茂盛,叶片的红色在阳光下像燃烧的小火苗。在“七仙女”牺牲的兰草丛前,李晓月献上自己绣的兰花手帕,帕子是用蓝色土布做的,上面用金线绣着七朵兰花,每朵花的中心都绣着一个小红星,是跟着奶奶学了半个月才绣成的。手帕刚放在草丛上,周围的兰草突然纷纷转向手帕,叶片上的红色变得格外鲜艳,像是有血液在叶脉中流动。一阵风吹过,兰草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轻声哼唱那首“七仙女”的歌谣,听得孩子们都红了眼眶,有个低年级的小姑娘还小声问:“她们是不是还在这里呀?我好像听见有人在叫我们好好读书。”

王小虎在遗址的巨石前献上自制的黄旗,旗面用黄布制成,上面的“天下太平”四个字是用红漆写的,字体模仿了李天保的笔迹。当黄旗与石上的“七仙女在此”字迹接触时,黄旗突然燃烧起来,却没有化为灰烬,而是变成点点金光,融入周围的泥土中。金光融入的地方,立刻长出细小的嫩芽,嫩芽上顶着红色的露珠。陈爷爷说:“这是英烈们在告诉你们,精神的传承不靠形式,而靠行动。当年的黄旗换了红旗,是因为红旗代表着更先进的信念;现在红旗的精神要靠你们传承下去,靠你们的双手去实现‘天下太平’。”

薪火永相传

情景剧公演那天,台下坐满了神兵后裔和老红军,他们有的拄着拐杖,有的由家人搀扶着,胸前的勋章在灯光下闪闪发光。舞台背景是巨大的黔东地图,上面用灯光标出神兵活动的路线和红军会师的地点,随着剧情推进,灯光会自动亮起,像在重走那段烽火岁月。当演到“枫香溪整训”时,台下一位白发老人突然站起来,他是冉少波的孙子冉爷爷,胸前挂着爷爷的遗物——一枚磨得发亮的铜哨。“孩子们演得好!”老人声音洪亮,带着激动的颤音,“我爷爷常说,神兵能变成红军,靠的就是放弃迷信、拥抱真理,这种转变比刀枪更有力量。他最骄傲的不是打了多少胜仗,而是教会弟兄们明白‘为谁而战’!”他说完,舞台上的战术图突然变得清晰无比,连观众席都能看清每个细节,图上的字迹与冉少波手稿上的笔迹完全一致。

演到文贵弟牺牲的场景时,李晓月按照剧情摇响铜铃,“叮叮”的铃声清亮而悲壮,在剧场里回荡。全场的铜铃复制品竟同时响起,形成共鸣,像是八十多年前的铃声穿越时空而来。观众席上的文婆婆——文贵弟的后人,从怀里取出一个布包,里面是真正的铜铃信物,铃身布满岁月的痕迹,却依旧能看出缠枝莲的纹样。当她摇动铜铃,舞台上的灯光突然变成柔和的红光,红光中七位女子的身影与李晓月等女演员渐渐重合,分不清谁是历史谁是现在。文婆婆抹着眼泪说:“贵姑当年说,铜铃是信物,红绸是牵挂,只要还有人记得她们,铃声就不会停。”

剧终时,全体演员举着红旗和黄旗向观众致敬,两面旗帜在空中展开,边缘的红光再次连成虹桥。虹桥上,古今的身影交相辉映:张羽勋举坛立誓,眼神坚定;冉少波指挥作战,手势果决;文贵弟救治伤员,动作温柔;李天保挥舞黄旗,身姿挺拔……他们的身影与孩子们的身影重叠在一起,黄衣与红领巾相映,铜铃声与歌声交织。台下的老人们流下热泪,年轻的父母们给孩子讲述祖辈的故事,孩子们则紧紧攥着胸前的红领巾,眼神格外明亮,像是有星星落在里面。

演出结束后,王小虎发现自己的掌心还留着红绸印记,洗了好几次都没洗掉,印记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金光。李晓月的药篮里多了一株永不凋谢的干兰花,花瓣上带着细小的露珠,无论放多久都不会枯萎,药篮里的草药也永远保持着新鲜的香气。陈爷爷看着这些孩子,仿佛看到了黔东大地不灭的火种:“当年的神兵靠信仰凝聚力量,相信‘神能救国’;后来他们跟着红军,明白‘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现在的你们靠红色基因传承精神,要相信‘知识能强国,奋斗能圆梦’。这基因就像乌江的水,永远流淌;就像黔东的山,永远矗立;就像这些英烈的故事,永远流传。”

夕阳下,枫香溪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的笑声与铜铃声、草药香融为一体,飘向远处的山峦。教学楼的墙上,“不畏强暴、团结奋斗”的校训在余晖中闪闪发光,与纪念馆的英烈墙遥遥相望。王小虎和李晓月带领同学们成立了“红色小卫士”社团,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神兵故事,给低年级的同学讲解文物背后的历史,还在校园里开辟了“英雄菜园”,种着当年七仙女用过的草药。

一阵风吹过,操场边的老樟树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轻轻哼唱那首古老的歌谣。孩子们望着天边的晚霞,晚霞中仿佛有七位女子的身影在微笑,她们的铜铃在风中轻响,红绸在霞光中飘动,像在说:“孩子们,好好长大,带着我们的信念,走向更远的未来。”黔东的红色基因,就这样在一代一代少年的血脉中延续,如同那些永不凋谢的兰草,在岁月中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红色小卫士”社团的活动室里,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绘制的神兵故事连环画,每一页都画得格外用心:张羽勋在香树坝举坛的场景里,山洞的石壁上画满了星星;冉少波教神兵练战术的画面中,地面的战术图用彩色粉笔标注得清清楚楚;文贵弟制药的油灯下,药罐里飘出的香气都画成了小小的云朵。角落里的展柜里,摆放着孩子们收集的“宝贝”:王小虎家传的半面旧旗帜、李晓月找到的竹篮碎片、从六井溪带回的兰花种子,还有用橡皮泥捏成的七仙女雕像,每个雕像的手里都拿着对应的信物——铜铃、银针、药篮……

每周三下午,社团都会举办“红色故事会”,邀请老红军或神兵后裔来讲故事。这天来的是李天保的曾孙李爷爷,他带来了一个泛黄的笔记本,里面记着李天保生前的口述:“1934年沙子坡会师,贺龙将军握着我的手说‘天下穷人是一家’,那句话我记了一辈子。以前练神兵,以为靠神符能保命,后来才明白,靠的是红军的纪律,是百姓的支持,是心里的信念。”李爷爷翻到笔记本最后一页,上面贴着一片干枯的兰草,“这是苦竹坝的兰草,当年七仙女牺牲的地方长的,我爷爷说它红得像血,韧得像钢。”孩子们听得入神,王小虎突然举手:“李爷爷,我们演情景剧时,黄旗变成金光融入泥土,是不是就是李天保爷爷说的‘信念要扎根土地’?”李爷爷笑着点头:“娃儿说得对,信念不是飘在空中的,是要种在土里,长在心里的。”

社团还组织了“重走神兵路”活动,孩子们沿着当年七仙女采药、送情报的路线徒步。在枫香溪的红军洞前,他们看到岩壁上还留着红军刻的标语:“打倒土豪劣绅”,字迹虽已模糊,却依旧能感受到当年的力量。王小虎摸着岩壁上的刻痕,突然感觉手心的红绸印记发热,仿佛有股暖流顺着手臂流遍全身。他低头一看,印记竟变成了清晰的缠枝莲图案,和纪念馆铜铃上的纹样一模一样。

李晓月在溪边发现了一块刻着兰花的石板,石板下藏着一个小小的陶罐,里面装着几枚银针,针尾的红绸虽已腐烂,却依旧能看出万字纹的编织痕迹。她想起文婆婆说的“红绸裹针”绝技,试着用红绸缠着银针模仿,银针竟真的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落在旁边的艾草上。周围的同学都惊呼起来,李晓月却红了脸:“是巧合啦,不过我奶奶说,只要心里想着救人,手法就会准。”

转眼到了清明节,孩子们带着亲手制作的白花和兰花手帕,去苦竹坝烈士陵园扫墓。他们在七仙女的墓碑前献上白花,李晓月将绣好的兰花手帕轻轻放在墓碑上,王小虎带领大家宣誓:“继承英烈志,当好接班人,团结勇敢,守纪为民!”宣誓声在山谷间回荡,墓碑周围的兰草突然轻轻摇曳,像是在回应他们的誓言。阳光透过树叶洒下来,在墓碑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孩子们仿佛看到七位女子的身影在光影中微笑,铜铃轻响,红绸飘动,与他们胸前的红领巾交相辉映。

回到学校,孩子们把“重走神兵路”的见闻和感受写成文章,贴在校园的“红色宣传栏”上。王小虎的文章里写道:“以前觉得神兵的‘刀枪不入’很神奇,现在才明白,真正的神奇是她们面对困难不退缩,面对敌人不害怕,面对伤员有爱心。这种精神就像铜铃的声音,穿越时空,一直传到我们心里。”李晓月画了一幅画,画面上是现代的校园和当年的神坛,中间用红绸连接,红绸上写着“传承”两个字,画的角落有一行小字:“七仙女奶奶,我们会把故事讲下去,把精神传下去。”

夕阳西下,社团活动室的灯光亮了起来,孩子们还在忙碌着。王小虎在整理神兵文物的资料,他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旁边贴着从各处收集的兰草标本;李晓月在绣一面新的兰花手帕,准备送给纪念馆,帕子上的七朵兰花栩栩如生,每朵花的中心都绣着一颗红星;其他同学有的在画战术图,有的在排练新的情景剧片段,活动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却又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庄重。

窗外,操场边的老樟树枝繁叶茂,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轻轻哼唱那首古老的歌谣。远处的乌江奔流不息,映着夕阳的余晖,像一条金色的带子,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孩子们知道,黔东的红色基因,不仅在文物里,在故事里,更在他们的血脉里,在他们的行动中。就像陈爷爷说的,这基因会像乌江的水一样永远流淌,像黔东的山一样永远矗立,像苦竹坝的兰草一样,在岁月中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