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诸天金手指之打造快乐人生 > 第456章 本地泡

第456章 本地泡(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桃源总部指挥中心的淡蓝色全息星图缓缓展开,将整片星空的轮廓精准投射在三人眼前。星图细节极致清晰,恒星的光晕层次分明,旋臂的螺旋轨迹如同上帝勾勒的笔触,连遥远星系的朦胧轮廓都隐约可见。李扬指尖轻触虚拟的太阳系模型,冰凉的触感传来,目光却愈发沉凝:“秦老,戴森云计划和比邻星b的改造都已启动,我们的世界发展步入正轨,但文明要长久存续,扩张是必然选择。只是眼下我们对周边宇宙环境一无所知,连该往哪个方向迈第一步都不清楚,你给我们详细说说,咱们现在到底处在什么样的星海之中?”

秦思远推了推鼻梁上的虚拟光学镜,抬手在星图上轻点,画面瞬间放大数万倍,一片螺旋状的巨大星云占据了整个视野,无数光点如同碎钻般镶嵌其中,密集处形成璀璨的光带,稀疏处则透出深邃的黑暗。“老板、小龙,我们所在的星系名为银河系,是一个直径约10万光年的棒旋星系,核心区域有一个质量约为太阳430万倍的超大质量黑洞,外围共分布着四条主旋臂——分别是英仙座旋臂、猎户座旋臂、人马座旋臂和三千秒差距臂,我们的太阳系,就位于其中最外侧、也是相对较窄的猎户座旋臂上。”

“四条主旋臂?”梁小龙凑近星图,伸出手指虚虚划过那一道道缠绕在银心周围的“光带”,语气中带着几分惊叹,“咱们这猎户座旋臂,在银河系里算什么水平?规模大吗?和其他旋臂比起来有什么不一样?”

“猎户座旋臂属于中等规模的旋臂,长度约3万光年,宽度在1000-2000光年之间,相比英仙座旋臂和人马座旋臂,它的恒星密度更低,但胜在环境相对稳定。”秦思远指尖移动,星图聚焦到猎户座旋臂,无数细小的气泡状结构瞬间浮现出来,如同蜂巢般整齐排列,“最关键的是,猎户座旋臂内部并非均匀分布着恒星,而是由一个个‘泡状结构’组成,整个旋臂内这样的泡状结构经观测确认共有60个,我们的太阳系所在的‘本地泡’,就是其中之一,且处于猎户座旋臂的边缘位置,算是相对偏僻的区域。”

李扬挑眉,指尖点在本地泡的模型上,星图立刻弹出对应的参数面板:“泡状结构?是像肥皂泡一样的独立区域?各自有边界,互不干扰?”

“可以这么理解,且边界极为清晰。”秦思远调出泡状结构的三维剖面模型,红色的边界线将不同区域明确分隔,“这些泡状结构的形成,主要是超新星爆发或恒星群星风作用的结果。按规模划分,可分为三类:小型泡直径100-300光年,由单颗大质量超新星爆发形成,比如天琴座泡,直径约280光年;中型泡直径300-800光年,是多颗超新星在百万年内连环爆发的产物;巨型超泡则有800-2000光年,由大质量恒星群(也就是天文学上说的ob星协)的星风与超新星爆发联合驱动形成,最典型的就是豺狼座泡,直径达1200光年。咱们的本地泡属于中型泡,最新观测数据显示,其直径在800-1500光年之间,整体呈标准球形,边界是一层80光年厚的尘埃带,物质密度是星际平均密度的100倍以上,相当于天然的防护屏障。”

“那这些泡之间离得远吗?”李扬追问,目光落在泡状结构之间的黑暗区域,“如果我们要扩张,是不是得先走出这个本地泡?泡外的环境会不会更适合发展?”

“泡与泡之间的距离远比想象中遥远,且这层尘埃带是天然的航行壁垒。”秦思远的指尖在星图上划出一条虚线,连接本地泡与相邻的豺狼座泡,虚线所经之处,一片深黑色的区域闪烁着微弱的颗粒状光点,“小型泡之间的间距约500-1000光年,比如天琴座泡与相邻的金牛座小泡,间距就有800光年;中型泡之间的间距在1000-3000光年;中型泡到巨型超泡的距离更是达到3000-5000光年,这个距离是为了避免巨型超泡的冲击波和高能辐射干扰中型泡内的恒星系统。咱们本地泡到相邻的豺狼座泡,实测间距约3000光年,而本地泡外围的尘埃带,会让常规舰队航行时船体外壳承受持续的粒子撞击,相当于每秒承受数千次高能射线轰击,护盾能量消耗呈几何级数增加,还会严重干扰跃迁引擎的空间定位,导致跃迁窗口计算失误,轻则偏离航线数万光年,重则直接引发引擎过载爆炸。”

梁小龙脸色微变,立刻捕捉到关键信息:“这尘埃带这么危险,那当初三叶草舰队是怎么穿透这层屏障,跑到咱们这儿来的?”

李扬也跟着点头,目光投向秦思远:“小龙问得有道理,秦老,这一点确实矛盾——既然尘埃带是难以突破的壁垒,三叶草舰队当初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入本地泡的?”

秦思远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老板,这正是我们目前正在破解的难题。三叶草舰队入侵后,我们回收了不少他们的舰船残骸,组织了顶尖科研团队进行逆向解析,重点就是研究他们的航行技术如何突破尘埃带屏障。但三叶草文明的科技体系和我们差异极大,尤其是他们的跃迁引擎原理,完全超出了现有物理学框架,目前还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只能推测他们可能掌握了某种能‘规避’尘埃带粒子撞击和引力干扰的技术。”

李扬眉头微皱:“这倒是个隐患,连他们的航行技术都搞不懂,后续若再有外星文明入侵,我们恐怕还是难以提前预警。”

“确实如此,所以破解三叶草舰队的技术,尤其是突破尘埃带的方法,已经被列为最高优先级科研项目。”秦思远补充道,“而且从长远来看,这也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等我们的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本地泡外扩张,若始终无法穿透这层尘埃带屏障,我们的文明就会被永远困在这片有限的空间里,终究难成大器。”

“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秦老,让科研团队加把劲,有任何进展第一时间汇报。”李扬语气坚定,“哪怕短期内无法完全掌握这项技术,至少要搞清楚原理,找到应对之法。”

“明白,我会亲自督促科研团队,绝不松懈。”秦思远郑重应道。

李扬的目光重新转向本地泡的内部模型:“既然泡外暂时无法涉足,那咱们这个本地泡内部,是什么情况?总不能只有太阳系一颗恒星吧?有多少颗可能适合我们开发的恒星系统?”

“本地泡内共观测到1200颗恒星,我们按距离核心的远近,将其划分为三个区域。”秦思远将本地泡模型拆解,用不同颜色标注出三个圈层,“最外层是80光年厚的边缘云带,就是包裹本地泡的尘埃带内侧区域,这里的恒星数量极少,且多是寿命接近末期的红巨星,辐射极强,不具备开发价值;中间是80-200光年的稀疏天体区,这里分布着800颗红矮星,这些恒星质量小、亮度低,表面活动却异常剧烈,经常爆发耀斑,其行星要么被潮汐锁定,要么大气层被恒星风剥离,只能作为氦-3开采站,基本没有宜居行星;最核心的200-800光年区域,集中了300颗类太阳恒星,这些恒星都是G型主序星,质量、亮度、寿命都与太阳接近,是咱们未来移民和开发的核心目标。”

梁小龙指着星图上几颗标注明显的恒星,眼神中带着期待:“秦老,这些类太阳恒星里,有没有已经确认有行星系统的?有没有可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总不能都是光秃秃的恒星吧?”

“这正是我要重点说的。”秦思远调出一份详细的恒星名单,投射在三人面前的虚拟屏幕上,名单上的恒星按距离太阳系由近及远排序,每一颗都标注了类型、距离、行星数量等关键信息,“我们通过量子天文望远镜、引力望远镜和多种射线扫描技术,已经确认本地泡内有200多颗恒星存在行星系统,但要满足生命存在的条件,门槛极高——恒星必须稳定运行至少10亿年、行星必须位于宜居带内、有岩石质地、存在液态水和稳定的大气层,这几个条件缺一不可。综合所有观测数据,目前只有两个星系,具备孕育生命甚至文明的可能性。”

李扬和梁小龙同时前倾身体,目光紧紧锁定在名单上两个标注着红色标记的恒星上。

“第一个是天仓五星系。”秦思远指尖轻点,星图瞬间放大,一颗与太阳极为相似的黄白色恒星出现在眼前,周围环绕着五颗大小不一的行星,轨道清晰可见,“天仓五是G型主序星,和太阳同类型,距太阳系约12光年,位于本地泡核心区边缘。它的行星系统非常稳定,目前已确认有5颗行星,其中天仓五e位于宜居带中心,是一颗超级地球,质量约为地球的1.9倍,经光谱分析,其大气层中含有氧气和水汽,极有可能存在液态水;天仓五f在宜居带边缘,也是岩石行星,表面可能覆盖着冰层,这两颗都属于潜在宜居行星,我们已经将天仓五e规划为未来的农业基地,后续会逐步推进移民计划。”

“第二个呢?”梁小龙追问,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这个天仓五离得这么近,确实是首选目标,那另一个有希望的星系在哪?”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