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颓坚(2 / 2)
然而这世上的城池终究是人守的,没有难攻不落的城池,人即城,人即垣,人即堀。
从高欢在武定四年攻打玉壁城开始,到现在已经过了十五年——十五年啊!高殷自己都从一个襁褓婴儿变成了如今君临天下的上国之主,玉璧中的青壮一代,即便最初是二三十岁的精壮小伙,现在也都是奔四奔五、随时可能入土的老头子了。
邙山之战本就杀伤了周国大多数的鲜卑兵员,使他们被迫吸纳众多汉人作为军队新血,即便如此,玉壁这种较为重要的边防城池,所得到的人员补给也并不能说多。
一是因为在周国,兵权即地位,宇文护肯定不愿意让帝党的宇文叔裕、甚至可以算作旧魏余孽的韦孝宽得到更多的实力,而且以拱卫国防的名义屯驻在边疆,朝中若有变故,他随时可以入国观瞻,效董卓故事;
二是韦孝宽自己也不太愿意宇文家的大手伸向这边,他的前任是王思政,思政深受孝武帝信任,总领宿卫,与孝武帝定策奔关中,不是宇文泰的旧部,所以经常感到不安,在这一点上,韦孝宽也和思政是一路人。
后面王思政更随独孤如愿攻克洛阳,和杨忠、韦孝宽一起牢牢绑定在一块儿,成为宇文氏忌惮的对象,碍于东魏的威胁,只能互相捏着鼻子认了,但是在共抗高欢的大背景下,不妨碍他们私下给对方使绊子。
比如侯景反叛东魏之时,王思政率荆州步骑万余趁机入守颍川,占领原先由侯景镇守的河南七州十二镇,两年后的大统十四年四月,东魏来夺回颍川,纵是王思政顽强苦战,连续挫败东魏太尉高岳、击杀南道行台慕容绍宗、左卫将军刘丰,也还是无法挽回颓势,没有等来自家西魏的援兵,却等来了东魏丞相高澄亲率的十一万步骑兵,最后无奈被俘。
所以宇文氏的援助是一把双刃剑,没有呢,自己便可能独木难支,如王思政故事;有呢,那可真是请神容易送神难。
而且他们肯定会添油加醋地向宇文护汇报,有功必被抢、有锅一定推,因此韦孝宽宁可自己实力弱些、在玉壁坐冷板凳吃沙子,也不愿意宇文护派人来协同作战,那样仗还没开始打,就和晋公的人互相提防起来,十分的战力能发挥六分都是菩萨保佑了。
这一点也在宇文护的预料之内,他同样不希望玉壁的军队实力过强,但也不能太弱,因此对韦孝宽,倒像是李云龙那样的管理办法:我对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兵员你自己选择、招募、提拔,只要能守住东线,我其他一概不问。
但多的么……就自求多福吧!
因此玉壁虽然还是那个玉壁,甚至还因为时间的流动,让传说更加闪耀,但只有作为军主的韦孝宽等人才清楚,玉壁现在正处于人才凋零、青黄不接的阶段,与高欢的作战是在天时地利人和、各项加持的情况下才打出来的大胜,哪怕让韦孝宽自己来,可能都复制不了当年的战果了,最重要的一环便是高欢自身的急切,若不是他急着进入关中决战,把二十万摆在一起跟韦孝宽对耗,也不会死伤那么惨重。
换句话说,即便玉壁是最强盛的时期,军士精壮、士气高昂,只要齐军不那么急着入关西,而是竖壁坚垒,拿出三至五万的熟练军队和玉壁互相消耗、要塞对要塞,以东魏的国力,迟早能把玉壁给耗死,即便有败,也只是小败,根本不会出现像高欢那样的残败!
甚至能把这座要塞当做新兵的修炼场,培养出一批批经历过实战的士兵来!
何况是如今,士兵多数衰老疲敝、战将也凋零不已的玉壁呢?还需要他韦孝宽坐镇在这里,就是周国没有下一代守城大将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