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谈和(2 / 2)
不过,他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毕竟天下未能一统,若太过严苛,只怕会逼走更多人,要做这种事,也要等天下的局势明晰之后。
也就是他消灭周国,一统北方之后。
高殷提了提裤子,也把周国的攻略提上了日程。事实上,虽然当初定的是三年之期,但看情况未必需要等这么久,严格来说现在带着邺中军,完全可以开启等同高欢时期的第二次玉壁之战,甚至于规模还要更大……
只是这么大的事情不带晋阳人玩,失败了他们会嘚瑟,成功了他们会憎恨,而且还会恐惧自己建立大功后是否要对他们彻底清算,因此还要照顾一下他们的情绪,也就是这件事拖慢了高殷的脚步。
当然,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客观的因素,比如攻城器械的建造就需要不短的时间。光武砲的制作不仅繁琐,还要将它的部件运输到前线去,以玉壁的规格,不组装个百来架光武砲,对不起它此时天下第一坚城的名号,而这种款待的准备,这就至少要小半年,甚至于一个高王堡都不能完全存放,还需要另建戍所和仓库,这就要开辟新的城镇了。
若是在考虑韦孝宽得知这个消息,会找机会来摧毁器械、攻拔城寨的话,那所需要的时间就更冗长了,还得派军队去前线抵御韦孝宽,这又是一场消耗不小的战斗。
不如先与周国谈和?
这个念头从高殷脑中跳了出来,原以为是无稽之谈,结果却越发觉得有可行性。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周齐就是比较平缓的时期,历史上高演在位后也不想多折腾,他的皇位也还没稳固,因此派遣使者到玉壁要求通商互贸。因为周齐此前相持日久,从未有过使者来往,所以宇文护一开始还比较怀疑,后来还是韦孝宽从中斡旋,才促成了宇文护的母亲阎姬被送回关西,两国也有了贸易往来的事实。
现在这个形势,齐国对周国的压迫更加严峻了,首先是齐国以代价较小的方式解决了内部的激烈权斗,伤口没有扩大,高殷的地位相对稳固,其次是军力还略有上升,几乎恢复到了侯景叛乱前的水平,也就是对西魏刚刚邙山大败,高欢准备开启玉壁之战的态势;
而经济上,齐国的改革也使得国库资粮比历史上好得多,加之高殷用綦毋怀文为将作大匠,重锻襄国宿铁刀以及一系列的精制甲胄,使得邺中军的装备工艺对比晋阳都是遥遥领先,何况是远远不如齐军的周军?
这还没计算上突厥对周国的隐性威胁,这种情况下,高殷发动灭周战役一点都不意外,反倒议和才是匪夷所思的选项,如今阻拦高殷对周国用兵的,还真就只有政治因素了。
甚至这点政治上的小小斗争,在明面上都看不出来,只要高殷取得辉煌的胜利,它就会迅速消融,就像从未存在那样。
可历史上的北齐,就是死在了这一道道不起眼的斗争上,龟兔赛跑的故事和周齐无比契合,齐国就是那只兔子,四肢各有打算,让整具身躯无法动弹。
高洋就撞在了齐国的暗礁上,他运气还算好些,撞断了淮南这一角,高殷若是在对周国作战再度失败,只怕下场比他还要难看,由不得他不慎重。
退一万步说,不开天眼的,高殷此刻最稳妥的做法就是先乖乖坐稳皇位,把诸多创业的勋贵一代熬死,一路坐到乾明十年,那时候整个国家承认高殷为正统君主十年,帝位坚若磐石,取代勋贵们的新一代亲信将领也培养出来了,能生的话也应该有子嗣了,届时再进行西征,可谓十拿九稳。
唯一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周国或许也缓过了气来,和齐国重新保持均势。
因此要拖得更长、更慢、更稳当些,还是在最近就冒一点险、快刀斩乱麻……
是做司马懿,还是做第二个高洋?
高殷也站在了属于自己的转折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