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打破诸天从魔法界贵族开局 > 第18章 龙战于野

第18章 龙战于野(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陈默先生,你要调集所有的粮草,全力支援前线作战!”

兴汉营的将士们如同猛虎下山一般,一路上势不可挡,所向披靡。

邺城的鲜卑贵族们早已被吓得魂飞魄散,开城投降的人数不胜数。

当桑明川那身着玄甲的身影踏入邺城皇宫的时候,他望着满殿充满鲜卑特色的纹饰,眼中闪过一丝冷意。

他抽出佩剑,用尽全力一剑劈碎了慕容氏象征权力的龙椅。

“从今日起,中原大地再也不会有慕容氏的存在!”

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在大殿之中久久回荡:“这里是汉家的故土,理应由汉人来主宰!”

他身后的将士们齐声高呼,那震耳欲聋的声音在整个宫阙之上回荡,仿佛要将整个天地都撼动。

在成功占领邺城之后,桑明川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他颁布了着名的“兴汉九策”,其中包括减轻徭役和赋税、鼓励农业生产、振兴武学教育、整顿官吏队伍、收拢流离失所的百姓、礼遇士族阶层、铸造新的货币、打通商业道路以及树立汉人的旗帜等一系列举措。

一时间,中原地区的汉人百姓奔走相告,纷纷将桑明川视为如同汉武帝再世一般的伟大人物。

前秦的苻坚得知邺城已经易主的消息后,虽然心中有所忌惮,但由于刚刚消灭了前燕,自身元气尚未恢复,所以只能派遣使者前来祝贺,并且承认桑明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

站在邺城的城头之上,桑明川眺望着万里晴空之下的中原大地,心中涌起无限的感慨。

从一个最初躲在地窖里惊恐万分的穿越者,到现在成为坐拥半壁江山的兴汉之主,这一路走来洒满了无数的鲜血,也凝聚着无数汉人的殷切期盼。

“这还远远不够。”

他对身边的石敢、赵勇等人说道,语气中充满了坚定和决心:“北方仍然有胡虏存在,南方也还没有实现统一。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要让汉人的旗帜插遍整个天下,让‘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誓言重新震撼整个寰宇!”

众人听后轰然应诺,那激昂的声浪在邺城的上空久久回荡,仿佛预示着一个伟大的时代即将来临。

这一年,正值风云变幻之际,桑明川在洛阳登基称帝,他庄重地定下国号为“汉”,并改元为“兴复”。

这一举措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来临,史学家们将这个政权称为“后汉”。

在那举行登基大典的日子里,洛阳城内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壮观景象。

众多百姓怀着激动与崇敬的心情,自发地沿着街道跪拜,他们齐声高呼“万岁”,声音响彻云霄。

孔先生双手恭敬地捧着象征皇权的传国玉玺,缓缓递到桑明川的手中,他的眼中噙满泪水,声音颤抖地说:“汉家终于有主了!”

桑明川伸出双手接过玉玺,指尖触碰到玉玺的那一刻,感受到的是它冰凉的质地,但内心却仿佛承载着千钧的重量。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一块玉玺,而是凝聚着无数汉人的殷切期盼,是历经数百年所承受的屈辱与漫长等待的结晶。

他缓缓转身,面向着殿外成千上万的臣民,用洪亮而坚定的声音朗声说道:“朕,桑明川,在这里郑重立誓:此生必定竭尽全力扫平那些侵犯我大汉疆土的胡虏,实现天下的统一,恢复我汉室往日的荣光!”

“如果违背这个誓言,就让上天来惩罚我,遭受天诛地灭的下场!”

话音刚落,万民再次山呼,那声音如同汹涌的浪潮,震得九霄都在颤动。

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这预示着激烈的战斗即将到来,而桑明川就如同那条勇猛的蛟龙,在广袤的大地上奋勇拼搏。

定鼎中原,兴汉无疆。

他要在这中原大地稳固根基,让汉朝的繁荣昌盛没有尽头。

属于桑明川的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

清晨时分,洛阳宫里的铜钟被敲响,那浑厚悠长的钟声穿透笼罩在都城上空的薄雾,向四面八方传播开来,整个都城都被这庄严的钟声唤醒。

桑明川身穿绣有十二章纹的华丽龙袍,迈着沉稳的步伐缓缓走上太极殿前的丹陛,准备接受百官的朝贺。

在台阶之下,赵勇身披威风凛凛的大将军铠甲,手按宝剑笔直地站立在那里!

陈默已经官至户部尚书,他手里拿着户籍清册,神情专注!

苏远被任命为水师都督,此刻正躬着身子汇报漕运相关的事宜!

石敢则成为了禁军统领,他目光如炬,警惕地扫视着殿内的每一个角落——当年那些四处流浪、懵懂无知的少年和流民,如今都已经成长为支撑后汉王朝的重要栋梁之材。

“陛下!”

吏部尚书孔先生从队列中走出,向桑明川奏请道:“各州举荐来的贤才已经在殿外等候多时了,这其中既有前燕时期的旧吏,也有从南方渡江北上的士子,不知道您现在是否要召见他们呢?”

桑明川微微颔首,表示同意:“宣他们进来吧。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在于选拔人才。不管他们的出身如何,只要有才能的人都可以录用。”

不一会儿,数十名身着儒衫或者吏袍的士人依次走进殿内,他们当中既有头发花白的老者,也有穿着青衫的年轻学子。

桑明川的目光在他们身上一一扫过,当他看到其中有一位曾在前秦担任过官职的汉人谋士时,脸上立刻露出了笑容,说道:“先生曾经在王景略(王猛字)的帐下任职吗?朕早就听说过先生善于谋划,不知道您对北疆的防务有什么高明的见解呢?”

那位谋士完全没有料到桑明川竟然了解自己的过往经历,先是吃了一惊,但很快就镇定下来,然后奏报道:“北疆的胡人骑兵擅长快速奔袭作战,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话,就必须采取屯田和筑城相结合的办法。”

“具体而言,就是在边境地区设立军镇,把百姓迁徙过去充实边防力量,这样在战争时期他们就可以成为士兵参与战斗,而在和平时期则可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这样做既能够抵御敌人的入侵,又能够生产粮食,是一种长久之计。”

桑明川听后忍不住拍手称赞:“太好了!就按照先生所说的去做,朕任命你为北疆经略使,即刻前往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去主持这项工作。”

谋士连忙叩首感谢皇恩,殿内的其他大臣们看到桑明川如此信任并且大胆使用人才,都不由得心生敬佩之情。

朝会结束后,桑明川特意留下了石敢和兵部尚书,他指着北疆的地图说道:“虽然慕容氏已经被我们消灭了,但是他们的残余势力仍然存在,并且还与草原上的各个部落相互勾结,经常对我们进行骚扰。”

“赵将军,我命令你率领三万精锐铁骑北上,与北疆的军镇相互配合,一定要把这些胡人的骑兵赶到漠北之外!”

赵勇抱拳行礼,坚定地回答道:“臣遵旨!我一定会让那些胡虏知道,我们汉家铁骑是多么的强大和厉害!”

此时的后汉,早已不再是过去那个混乱不堪、流民四处聚集的地方了。

桑明川所推行的“兴汉九策”逐渐展现出了显着的效果: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已经被全部开垦出来,粮仓里储备的粮食数量庞大,足以支撑长达五年的战事消耗。

洛阳和邺城的工坊日夜不停地进行着生产工作,新铸造出来的连弩、投石机等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被运送到前线战场。

各个州郡学堂遍布各地,孩童们都在学堂里认真地诵读着《汉律》与《农书》,社会风气日益文明开化。

这一天,苏远从江南地区返回,他带来了一个重要的消息:南朝(东晋)的皇帝派遣使者前来祝贺,表示愿意与后汉互相交换所需物资,共同抵抗胡虏的侵犯。

“南朝那帮家伙!”

石敢听到这个消息后,撇了撇嘴,不屑地说道:“当年永嘉之乱的时候,他们只顾着偏安于江南一隅,现在看到我们收复了中原地区,才想起来要‘共抗胡虏’了?”

然而,桑明川却有着更为长远的眼光:“南朝虽然实力较弱,但终究是汉人的正统政权。暂时与他们结盟,可以稳定住南方战线,让我们能够专心应对北疆和前秦的威胁。”

“苏远,你亲自前往建康(东晋的都城)一趟,告诉他们,朕愿意与南朝结为兄弟之国,共同尊奉汉家的统治,但是在疆土的问题上,绝不会有丝毫的退让。”

苏远领命前往南方,而桑明川则带着赵勇微服私访,去查看中原地区的民生状况。

在陈留县的集市上,他看到商贩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货架上陈列着来自江南的丝绸、蜀地的茶叶、北疆的皮毛,甚至还有一部分西域的胡商正在使用新铸造的“汉兴钱”进行交易。

“陛下,您快看!”

石敢指着街角的学堂,学堂里面传来了孩子们背诵《诗经》的声音:“孔先生说,现在各个州郡的孩童,都以能够阅读汉家的经典书籍为荣呢。”

桑明川走进学堂,只见孔先生正在教导孩子们临摹“汉”字,于是他拿起一支笔,在纸上写下了“华夏”两个字,笑着说道:“要记住,我们是华夏儿女,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的是炎黄子孙的血液,我们的骨子里支撑着的是大汉的魂魄。”

孩子们齐声应和着,声音清脆悦耳,却仿佛蕴含着一种能够穿透漫长岁月的力量。

当他们回到洛阳的时候,北疆传来了一份捷报:赵勇大败草原联军,斩杀敌军三万人,胡虏的首领派遣使者前来求和,表示愿意称臣并且进贡。

这个消息一经传开,洛阳的百姓们彻夜狂欢庆祝,家家户户都挂起了汉朝的旗帜,灯火将整座都城照耀得如同白昼一般。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