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39(2 / 2)
“鹿友兄,你认为当朝臣子之中,皇上最信任何人”毛士龙不理会吴珄的置疑,慢条斯理的说道。
“应该是内阁大臣吧”
“那内阁中呢”
“这个应该是首辅大人”
“那你认为谁是皇上跟前的第一红人呢”
“嗯,应该是贺逢圣大人”吴珄想了想这几年迅速窜升的大员后才道。
毛士龙一拍手掌道:“照啊,这两位大人最得圣眷,一个掌管吏部,另一位又调管刑部,这都是去年调任的,而今年又是京察之年,如此一来,皇上要整治京官的决心早已定下。”
对于毛士龙的说法,吴珄他们几个朝中重臣自然也想到了,只是之前没有甚么动静,而皇上又名正言顺的推行议罪银,所以即使是大臣也认为这次京察不会有太多的波动。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不能说的,那就是平辽战略进展缓慢,辽东的粮草饷银都需要内地支持,牵一发而动全身,皇上不会轻易挑起全国吏治刷新,否则全国人心浮动会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这是皇上不愿看到的。吴珄放心酒杯,为毛士龙又斟了杯酒道:
“伯高兄想严重了,今年虽然是京察之年,但吏治刷新已经过了好几轮,又何必等到今年这次皇上考核为的是选拔贤能,皇上已经下了旨意,要亲自考核,伯高兄可是要尽展才学”
毛士龙一饮而尽,笑了笑道:“鹿友兄还是那般直肠子,就如你方才所言这次选贤规模庞大,里边贤能之士自然不少,如果选拔出来后,皇上又如何安置呢鹿友兄可别忘了,皇上登基伊始就已经下旨,严禁各级官员冗沉,如今皇上又怎会再重蹈覆辙呢来一批,走一批是很正常的”
毛士龙的话听起来渐渐有些道理,吴珄也不由得将信将疑。因为还有一个迹象毛士龙没有说到,那就是他们刑部也是更换官员最频繁的一个部门,几个尚书都让皇上致休回家了。这里头又意味着甚么呢吴珄越想越觉得不对头,但他也不好公然附和毛士龙的想法,只是含糊应道:
“伯高兄果然心思细密”
“不敢当,我只是旁观者清罢了”毛士龙吃了口菜后道:“众人都看到辽事重要,却不明白吏治更重要。自古治国必是从人开始,皇上又怎么会不知皇上开办天工学院,重整国子监,令设太学,都是想要积累人才。这次考核以往的闲置官员,估计是最后一次了,这次不能合圣意,此生恐怕再无机会了。经过七八年的积累,皇上应该很快会有一批新式挑选出来的人才辅佐。”
“嗯,有道理”吴珄喝了口酒点头赞同,对于这点他的看法跟毛士龙是一致的。
“别的我不敢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你我为御史多年,应该知道大明地方官吏有多少是真心为百姓做实事的。这些人都是要换掉的,但是如果太贸然更换,则会适得其反。今年是京察之年,京官被更换也很正常,就是地方官员知道也不会太在意,毕竟这跟他们没有多大关系当皇上认可的新进士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慢慢的更替掉那些让皇上不满意的官员,朝局将会毫无一点震动。”毛士龙喝掉了最后一杯酒。
“你的意思是皇上要首先更换掉京中的官员”吴珄顿时醒悟道。
“圣心难测,我也是这样估计倒不是说皇上要全部更换掉京官,而是能者上,劣着下而已只要能够抓住皇上求治心切这点,应该就问题不大”
“伯高兄能够洞察大局,小弟倒是多费心思了此番皇上考核,伯高兄必能一展所长。”吴珄理解完毛士龙说的话后,言语间甚是感叹道。
毛士龙转动了下手中的酒杯不置可否,脸上露着笑意道:“你我这么多年才聚会,你不会就拿一壶酒来招待我这个故人吧”
吴珄看着这位旧友如以前那般,顿时撇开其它想法,笑着对外头喊道:
“伙计,再来壶酒”
xxxxxx
时隔六年,崇祯朝的第二次京察正式开始。不同的是,这次并非由首辅跟礼部尚书、督御史进行审核,而是皇上亲自考核,第一批进入考核的便是吏部的官员。
这让未考核的官员们多少有点解气,毕竟今年本高高在上的吏部先被皇上考核,而且也可以让他们去探探皇上的心思,好使后边的人多点准备。但让他们意外的是,吏部大部分的官吏都没有撤换,更换的也只是部分小吏。京官们的心中顿时冒出一种想法:
难道这一次跟六年前一样,只是抓几个典型作作样子
第六十九章京察中
我对于官员的考核很简单,就是让他们先答卷。后世的高考模式虽然让众多学子诟病,但在我手里不失为初选的办法。考卷上最多也就三个问题罢了,要求他们在一到两百字内搞定。之所以这样设定,是因为答案非越简略越好,若要精练,这些熟读文言文的官员们可能只需要写下十来个空洞的字作总纲就可以交卷了。至于他们的长篇大论,我在奏折上已经拜领过,不需要再浪费时间。
待他们写完试题,我会集中召见他们,让他们轮番与我交谈一会。我将问些有关无关的问题,考察他们的反应能力。然后我会根据他们答题的优劣,面试时的表现,还有考功司上边的考评来决定这个官员是否胜任他的官职。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参考就是我身后的高起潜,他的捕风营负责京师,一早我已让他密切关注京中官员。京师里大部分官员,高起潜手中都记有一份资料。下朝之后官员动向,有无人受贿,有无劣迹,在百姓中风评如何都作了详细的记载。高起潜他们虽然考察的时间不是很久,但也足以说明一个人如何了
吏部大部分的官员我考过一遍后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只有几个老油条给我挑了出来另派分流。看来成基命跟李长庚管着吏部我是可以放心的,只要吏部没有问题,那么我朝中的庸官们就会越来越少。当然我还关注的就是刑部,刑部跟吏部一样,上下其手的机会实在太多。特别是议罪银的实施,如果无正直廉洁的官员护持,里头将产生大量的弊端。所以对于刑部官员我没有手软,特别是那些主事郎中们,不合格者一律另调候补。至于在我登基以后还胡作非为有亏行的,我直接让他去贺逢圣那里报到。
因为有高起潜的密报,考核京官变得相当迅捷。虽不能说这样的一次考核就能够选拔出人才来,但至少那些隐藏在各部的庸官们就逃不掉。不过到了那些外地候补的官员就难办了,除了考功司里考评,我暂无任何他们的资料。他们当中有辞官的,告病的,忧归的,都没有在地方任职,王承恩的手下也没有搜罗到齐全的资料。我也只能是慢慢挑选,一个个的测试。对于不能再任官职的,我直接将其从候补中除名。现如今崇祯朝的进士也有千人之多,对于以往的官员我只能挑选些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