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异世明皇 > 分节阅读 255

分节阅读 255(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哦,卑职正要向大人禀报”唐世济才想起自己拿过来的公文,双手递了过去道:“这是京师户部发来的公文,要求我们多运三十万石粮食到宁远,由海路运过去。”

沈缜接过后打开封函浏览,唐世济接着道:“这等于帮辽东多运一年的粮食,整整三十万石啊。现在运送四百万石到京师已经是满负荷了,哪来的三十万石粮食呢”

荆可栋也附和道:“是啊,我记得去年就运了五十万石粮食到登州,今年又买了五十万给河南,江南就算是粮仓可也有个底啊”

“可栋兄说得对,我这个新任的户部侍郎真不知道从哪里找粮食,江南的粮库总不能点滴不留吧”

沈缜将公文随手放到茶桌上后才道:“你们别抱怨了,朝廷养我们这些官员就是要做事的。世济,你是南京户部侍郎,要有些手段才行,三十万石粮食就把你难住了。外人要是知道,还不说我任用私人”

“是”唐世济连忙站起身挨沈缜的教训。

沈缜轻描淡写的出主意道:“只是三十万而已,南京户部总还有存银的,不够就去海关借,反正都是朝廷的银子。有了银子就去买粮,按着朝廷定制的价格兑换,三十万两就足够了。江南有的是大户人家,特别是那些跟朝廷不够友善的,卖些粮食给我们也是忠君爱国的表现。”

唐世济很快就听会了其中的意思,笑眯眯的点头道:“大人高见,那些不熟的人家我一定会让下边的人好好照顾。有我们皇上陛下的旨意,谁敢不卖呢”

“嗯,那这件事情你就去办好了,不过不要搞得太过火,闹出事情来也不好,毕竟南京城里还有不少人在看着”

“是,属下明白”

沈缜顿了会后,转而向荆可栋道:“最近阮大钺是不是在搞些什么小动作”

突然问到自己,荆可栋支支吾吾回道:“卑职卑职也不是很清楚”

“嗯”沈缜突然瞪了他一眼。

荆可栋吓了一跳:“他好像说不会放过那个巡盐御史,但具体怎样没有跟卑职说”

“哦那好吧,等事情有眉目了再禀报我,你们切忌不可独自妄为”

“是”荆可栋跟唐世济齐声应道。

他们这些人可以说不幸也可以说是幸运,因为在万历到天启年间,朝廷党争不断,不仅有浙党、楚党、晋党,还有昆党、阉党、东林党。魏忠贤得到天启皇帝信任后,身为浙党的首辅方从哲被迫致仕,浙党退出京师的朝廷中枢,南京渐渐成了他们的养老之地。不过幸运的是,他们在南京避过了魏忠贤横行无忌的日子,在崇祯朝重新形成了另外一个浙党。在南京六部的官员中大部分都是浙江籍的官员,包括现任南京兵部尚书的钱象坤,不过浙党的领袖人物却是任户部尚书的沈缜南京工部郎中王锡兗,户部郎中唐世济,南京刑科给事中荆可栋,南京御史袁弘勋争相依附。被免职的阮大钺也正是看重这点,变着法子跟他们扯上关系。

黄宗羲的到来,严重阻碍了江南商行在漕盐上的利润,是以阮大钺决不会放任不管。沈缜也不希望有其他人来江南阻滞,但他更希望借阮大钺之手解决。

沈缜又嘱咐了唐世济他们几句后才离去

第九十章收与不收

又到了一年一度查验赋税的时节,黄宗羲管的是两淮盐政自然不敢掉以轻心。大明每年的盐课达到二百多万,而两淮又占了差不多一半。黄宗羲知道皇上这几年都烦财政上的事情,而盐课是目前增加财源的一大税种,毕竟从两淮的情况来看,漕盐的大部分利润还是让盐商占去了。打击私盐更是重中之重,如果能够理清这些弊端将大幅度增加盐课的收入。黄宗羲有心在盐政上做出政绩,即使跟白玉兰难舍难分,他还是带着黄安启程到各分司巡视。

黄宗羲跟白玉兰认识已足三个月,他们由相识到热恋,已经到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地步。黄宗羲更是将白玉兰内定为自己未来的子,他想着把今年盐课的事情搞定就帮白玉兰赎身,然后带她回余姚老家成亲。白玉兰虽然很是不舍,但还是到岸边跟黄宗羲依依惜别。

淮安是黄宗羲来得最多的地方,他的首站便是淮安,分司转运同知章涛国带着一众员到码头迎接。人还未上岸,黄宗羲就笑道:

“章大人何必客气,咱们都这么熟,就不必劳烦各位大人来码头迎接了”

章涛国一脸笑容可掬,待黄宗羲过了舢板便行礼道:“分司转运司同知章涛国见过巡盐御史大人”

“见过御史大人”其他员也齐声行礼。

“各位同僚不必多礼”

章涛国上前一步道:“大人舟马劳顿,属下安排了宴席为大人接风洗尘。”

“这个”黄宗羲正要应答,却瞟了一眼发现章涛国后边站着一排盐商正热切的望着他。此番黄宗羲巡查,除了查收盐课是否足额,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安排明年的盐引发放。明初时对于盐政实行开中法,要求商人将粮草运往边关,然后得到仓钞,商人拿着这张发票就可以到指定的盐运司换领盐引。其后盐政多有变化,中期后员导致盐引大量发放,而食盐产量有限,引得不到兑现,到嘉靖年间未支盐引已达200万引。为了疏清旧引,府把持有盐引的商人划分为10个纲,每纲盐引为20万,以圣、德、超、千、古、皇、凤、扇、九、围10个字命名。朝廷编造纲册,登记商人姓名及持有的旧盐引数量,并发给各个盐商作为“窝本”。每年对其中一纲的旧引支盐,其他九纲按新引支盐,以10年为期,把旧引完全疏清。又规定,在疏清旧引之后,按纲册所记旧引数分发新引。册上无名者,没有领取盐引的资格,渐渐形成盐商世袭的制度。

虽然来接驾的都是有窝本的世袭盐商,但是转运司每年发行多少盐引,都是由盐政吏根据往年的产量、盐价来决定的。至于多发的盐引由哪家商户乘,巡盐御史则更有话语权了。这次黄宗羲来淮安,他们哪还不卖力讨好。

章涛国见黄宗羲犹豫,知道御史大人对盐商没有什感,便帮着盐商们说好话道:“他们知道大人远来特地备了桌酒席,这个也是他们的心意。”

“好吧,本就却之不恭了”黄宗羲不好拂了章涛国的面子,再说他们总是要跟盐商打交道的,一般的宴请也算是人情往来,太过绝情反而不好。

“那大人这边请”章涛国在前头带路。

筵席设在临江的一座大酒楼,众人都知道黄宗羲的格,席上没有山珍海味,都是一般的家常小菜。这点大合黄宗羲的口味,一众大小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