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不明真相的军官(1 / 2)
部队乘火车开赴前线,车厢里的部分军官满心期待,都以为此行是去接手一份唾手可得的战功。可当他们到达前线,却意外发现马上要和他们换防的友军部队见了他们,竟满脸诧异。
各部队长官刚一碰面,就被带进营帐反复追问“你们为什么要来”。原本抱着“摘桃子”心思来换防的军官们,因心中有愧,个个面露尴尬。
更让他们不安的是,友军不仅反复盘问,有人甚至起身打电话核实情况,这让他们愈发觉得是友军难以接受这样的安排,负罪感油然而生。
这番反常举动的背后,其实与林译毫无遗憾地离开指挥岗位的原因息息相关。战役初期,大部队成功突破日寇防线后,林译在各部队联合作战会议上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强攻。他明确提出:
“切不可贸然行事。我建议用毒气弹实施战术骚扰,稳扎稳打逐步侵蚀敌方阵地,同时扼守关键要道、截断后勤供应,将敌人慢慢拖垮、耗竭。”在他看来,最后关头死战耗损军队,实在不明智。
而真正让所有参战部队意外,甚至觉得“离谱”的,是林译接下来的主张。他在会议上直言,接下来最好的作战方式,正是国军最擅长的——就地驻扎、按兵不动。
他解释,只要这样做,对面的日寇就不得不重兵滞留,被动应对我军的小规模袭扰:日寇后撤,我军就前推进一步;日寇不撤,便长期对峙。
毕竟眼下的核心任务只是守住身后的机场,只要机场在,b-24轰炸机的航程就能覆盖宝岛,彻底摧毁岛上的海军、空军设施,届时宝岛将成孤岛,不攻自破。
除了林译,杜司令、黄军长、孙军长等几位将领也表达了相似看法,甚至还以书面形式向上级详细汇报过这一战略思路。
闽省境内崇山峻岭连绵,多数地区道路崎岖、村庄零落且人烟稀少。守军各部判断,若非战局发展到这一步,日寇绝不会在此长期部署重兵。
如今日寇摆出这般阵势,意图再明显不过。就是要明明白白告诫华夏军队,切勿再对宝岛心存觊觎。对他们而言,靠近本土的这些岛屿,一个也丢不起,因此其防御体系构建得极为周全且顽固,这一仗若要打,注定艰难。
但那些闻风而来、想抢功的军官们,却和山城高层的参谋长官如出一辙:他们习惯看着地图指挥作战,眼中地图上的等高线是扁平的,沙盘里的地形是简单的。
而且,对山城那位掌权者而言,军事从来不是唯一的考量维度,有些因素往往比战场逻辑更具决定性。比如来自花旗的援助需要加码,Stillwell将军需要军功来证明价值,内部派系的平衡更要悉心维系。这些都成了影响决策的关键。
于是,在多方力量的拉扯与博弈下,一个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同意”的计划最终敲定:陆军在闽省正面牵制日寇主力,持续攻击维持表面的“配合作战”;所有空军则转而去轰炸菲属的巴坦群岛与塔威塔威群岛,策应阿瑟将军的进攻;待花旗军队拿下千岛之国后,再联合发起对宝岛的总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