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8章 学术强盗(1 / 2)
因为就在陆时羡与罗伯特教授在繁缕研究院内进行那场关乎信心与未来的谈话不久。
国际学术界被一篇突然发表于《米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最新一期的论文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论文标题赫然写着:《基于计算与结构生物学整合策略鉴定出新型细胞信号-囊泡运输耦合蛋白SFR-1》。
通讯作者:艾德里安·里维兹。
通讯单位: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
论文的核心内容,与繁缕研究院被窃取的数据和思路几乎同源,但经过了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的“消化”和“再包装”。
里维兹团队利用艾里森的动态模型作为指导,集中火力对SFR-1进行了猛攻。
得益于米国佬更老道的图像处理技术,他们复现并“优化”了波尔斯捕捉到的部分共定位影像,提供了SFR-1与特定GpARE蛋白相互作用的“更清晰”证据。
尽管其与功能关联最密切的柔性区域依旧模糊,但他们利用其深厚的结构生物学积累,快速解析了SFR-1蛋白本身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并通过一系列生化实验,证明了SFR-1在体外能够同时与信号通路和运输机器中的组分结合。
论文的结论虽然谨慎,声称SFR-1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候选枢纽元件”,但其通篇的潜台词和强势的宣告姿态,无疑是在向全世界宣布: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在这个新兴的热点领域,已经拔得头筹,率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篇论文的发表,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国际学术界激起了千层浪,各方的反应错综复杂。
科尔德斯普林及其盟友阵营,自然是欢欣鼓舞。
《细胞》杂志前主编、现任某大型科学基金会顾问的卡尔文博士立刻在社交媒体上发声:“令人振奋的突破!里维兹团队再次证明了经典生物学powerhoe的深厚功力。整合计算与实验,直指细胞组织核心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大师手笔!”
一些与科尔德斯普林关系密切的学者也纷纷发表评论,盛赞这是“里程碑式的工作”、“为理解细胞内部物流打开了全新窗口”、“展示了传统顶尖实验室在应对新兴挑战时的强大韧性”。
与科尔德斯普林相关联的上市生物科技公司股价应声飙升,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这篇论文及其背后商业潜力的认可。
新闻稿中,“颠覆性发现”、“平台型技术”、“巨大商业前景”等词汇层出不穷。
然而,在更多冷静,尤其是了解一些内情的学者中间,质疑和困惑的声音同样强烈。
在漫长的学术研究史上,同一个课题被竞争对手捷足先登并非没有先例。
科学发现的优先权之争,往往如同百米赛跑,胜负只在毫厘之间。
然而,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此次的表现,却处处透着古怪。
从公开信息看,他们此前在这个特定方向上的积累并不突出。可就在繁缕研究院遭遇挖角风波后不久,他们竟能如此精准地锁定SFR-1这个最关键的靶点,实验设计环环相扣,数据产出快得惊人,仿佛手握一张精准的路线图,完美避开了所有可能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