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内忧外患(1 / 2)
“他们拥有更强的品牌号召力、更稳定的资金流、更庞大的合作网络,可以轻易地吸引更多人才,持续不断地投入资源。繁缕呢?他们经得起这种消耗战吗?”
在某个专业论坛的投票中:“你认为谁将最终赢得‘枢纽蛋白’竞争的胜利?”
科尔德斯普林以超过85%的得票率遥遥领先。
“被挖角、数据疑似泄露、成果被抢发……这简直是学术界的灾难片剧本。”许多人将繁缕研究院的遭遇视为一个典型反面教材。
一位管理学的学者甚至以此为例,在博客上分析“新兴科研机构的脆弱性”。
“繁缕研究院的案例清晰地展示了,一个缺乏深厚机构资本的新生力量,在面对来自传统权威的竞争,尤其是非常规手段时,是多么的不堪一击。这不仅仅是科学问题,更是资源、网络和风险抵御能力的全面考验。”
这种论调下,繁缕研究院被塑造成了一个“悲情”的、“天真”的挑战者形象,虽然其提出的方向有价值,但似乎注定要为它的“年轻”和“经验不足”付出代价。
“也许陆时羡应该回到他更擅长的领域。”一种看似善意实则轻视的建议也开始出现。
一位匿名评论者在《自然》新闻栏目下的留言获得了高赞:“陆在植物学和之前的诺奖工作中展现了惊人的才华。但细胞信号领域是科尔德斯普林、哈佛、斯坦福这些地方玩了半个世纪的‘主场游戏’。”
“何必用自己的短板去碰别人的长板?专注于自己的优势领域,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
这种论调背后,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圈子文化和领域壁垒思维。
当然,并非完全没有不同的声音,但这些声音微弱且迅速被淹没。
偶尔有来自华国本土的学者,或者少数与陆时羡有过直接交流、了解其能力的国际合作者,会试图辩解几句,强调繁缕研究院的仪器平台非常先进,陆时羡的思维极具穿透力。
但这些声音往往会被视为“民族情绪”或“个人关系”使然,缺乏说服力。
“平台可以买,想法可以被复制,但科尔德斯普林那种历经数十年沉淀的‘生态系统’,是花钱买不来的。”这样的反驳往往能轻易终结讨论。
于是,在国际学术圈的“主流”叙事中,一幅清晰的图景就这样被勾勒出来。
科尔德斯普林实验室,凭借其深厚的功力和强大的实力,在一个新兴的重要方向上,成功地“接管”了来自东方的火种,并率先取得了突破,至于其手段是否完全光彩,则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或淡化了。
而那个名为“繁缕”的、不知名的新兴研究院,则扮演了一个虽然提出了有趣想法、但最终力不从心、惨遭碾压的“先驱者”或“垫脚石”的角色。
这种广泛存在的看衰情绪,不仅仅是一种舆论,它更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压力和阻力。
可以预见,繁缕研究院在未来的国际合作拓展、顶尖人才招聘、甚至在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时,都可能因为这种“失败者”或“不可靠”的标签而面临更多的质疑和更高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