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5章 三箭三鞠躬(1 / 2)
这道虚影由他的灵识与地脉灵能共同凝聚而成,身着陈家“守脉袍”,袍身的地脉图腾与月平衣袍上的图腾完全一致,身姿挺拔却不傲慢,面容虽模糊,却能感受到其中透着的敬畏——这并非向“虚无”致敬,而是向三座山峰的地脉之灵表达尊重。
地脉守护从来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共生”,这三次鞠躬,是对山之灵能的感恩,是对地脉规律的敬畏,也是对“山为堰用、灵脉相通”的真诚邀约。
第一鞠躬,意念虚影身形微俯,腰弯三十度,双手自然垂在身侧,指尖泛着淡淡的灵能光晕,口中默念陈家传承的“敬山诀”:“山为地之骨,灵为脉之魂,今日借君力,护我堰塘安。”
诀语落下的瞬间,第一支淡青黄色的引脉箭如同离弦之箭,朝着簸箕山飞去。
箭身划破长空,留下一道淡青黄色的灵能轨迹,轨迹如同一条细长的丝带,在空中缓缓飘动;沿途的空气被灵能净化,散发着淡淡的“聚脉岩”特有的岩石清香,那是箭身携带的聚灵纹与山巅灵能相互作用的结果;箭尾的灵丝微微颤动,如同在与山间的灵能进行“对话”,实时调整飞行轨迹,确保不偏分毫。
第二鞠躬,意念虚影俯身更深,腰弯六十度,双手交叠放在身前,掌心朝向地面,如同在承接地脉的馈赠,默念“敬草诀”:“草为脉之衣,灵为甸之息,今日借君道,疏我堰塘脉。”
诀语刚落,第二支淡青白的引脉箭紧随其后,朝着兔儿山疾驰。
箭身飞行时,表面的滤杂膜与山间的灵草灵能产生共鸣,引发轻微的灵能波动,却丝毫不显杂乱——那些生长在山道旁的灵草,仿佛认出了箭身上的“灵草甸”灵能印记,纷纷朝着箭身的方向微微倾斜,为其让出一条通畅的通路,叶片上的露珠滴落,在箭身周围形成一圈微小的灵能光环。
第三鞠躬,意念虚影几乎贴近地面,腰弯九十度,双手贴在地面,指尖触碰意识海的“地脉虚影”,默念“敬渠诀”:“渠为脉之流,灵为水之韵,今日借君路,回我堰塘灵。”
诀语落下,第三支淡青黑的引脉箭最后射出,朝着撞杆山飞去。
箭尾的回流尾拖着一缕淡黑色的“纯和黑意”,如同一条黑色的纽带,将三座山峰的灵能与寨子山巅的二样化炭炉连接,形成一个临时的“灵能通道”——这通道能实时传递灵能反馈,若引脉箭在飞行中出现异常,月平能通过通道及时调整,确保后续灵能引导的顺畅。
三箭射出的瞬间,鞠躬的意念虚影缓缓消散,化作点点淡青色的灵能粒子,融入山巅的灵能之中,成为地脉的一部分——这是意念与地脉的“深度融合”,意味着月平的守护意愿得到了地脉的认可,也为后续的灵脉引导打下了基础。
月平缓缓睁开双眼,面色却瞬间变得苍白,没有一丝血色。
豆大的汗珠从额头、脸颊滑落,滴落在镇脉石上,发出“嗒嗒”的轻响,汗珠接触到镇脉石的瞬间,便被石身的灵能蒸发,化作一缕缕细微的白雾。
他扶着镇脉石缓缓站起,双腿微微颤抖,每一次颤动都牵扯着体内的灵脉,传来细微的刺痛——方才的灵能转化与意念凝聚,几乎耗尽了他体内储存的“纯和黑意”,泥丸宫中的二样化炭炉也因过度消耗,表面的灵槽亮度暗淡了许多,如同疲惫的星辰。
二样化炭炉尚未完全成型,灵能转化效率仅能达到六成,比成熟意器低了近三成;而以自身灵识为“弓”,以意念虚影为“势”,更是对意者灵脉与精神力的双重考验——灵识的高度集中让他的太阳穴突突直跳,精神力的过度消耗让他眼前阵阵发黑,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灵脉紊乱,甚至伤及本源。
月平抬手擦去脸上的汗珠,指尖触碰到脸颊,能感受到皮肤的冰凉,这是灵能过度消耗的征兆。
他倔强地望向三座山峰的方向,目光穿透渐浓的暮色,紧紧锁定着三支引脉箭的轨迹——灵识如同细密的网,紧紧跟随着箭身,不敢有丝毫松懈。
他深知,每一支箭的偏差,都可能导致山峰灵能失控:若淡青黄色引脉箭偏离簸箕山的聚脉岩,可能引发山体灵能外泄,灼伤周边的灵植;若淡青白引脉箭错过兔儿山的灵草甸,灵能中的杂息可能污染灵草根系,影响灵能过滤;若淡青黑引脉箭未能精准抵达撞杆山的暗渠节点,灵能回流受阻,可能导致暗渠灵脉淤堵,影响下游农田的灵能供给。
此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甚至可能为忧乐沟的地脉埋下隐患。
最先抵达目标的,是飞向簸箕山的淡青黄色引脉箭。
簸箕山的山顶平坦开阔,中央矗立着一块丈高的“聚脉岩”——这是一块天然形成的灵脉岩石,表面布满细密的孔洞,如同蜂窝,那些孔洞是灵能长期汇聚形成的“灵能通道”,岩体内三条主灵脉交汇,灵能浓度是周边区域的两倍,是簸箕山灵能最充沛的地方。
淡青黄色引脉箭在空中盘旋一圈,箭头上的灵晶突然亮起,发出一道淡青色的探测光束,光束扫过聚脉岩的表面,如同在寻找最佳的接入点。
片刻后,光束锁定聚脉岩中央的一个孔洞——这个孔洞直径约三寸,是岩体内三条主灵脉的交汇点,也是与豆腐堰灵脉最接近的对接点,误差不超过半寸,与月平此前用意鉴监测的结果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