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6章 灵能小径(2 / 2)
引脉箭的箭头深深嵌入地脉主通道六十丈深,与簸箕山的引脉箭保持着相同的深度——这是月平提前设定的标准,确保三座山峰的灵能能在同一水平线上汇入豆腐堰,避免因灵能高度差导致地脉紊乱。
箭杆以十五度角向上翘起,箭身上的“引脉纹”与地脉通道的灵能轨迹完美贴合,淡白色的灵能顺着箭杆缓缓流出,如同一条细长的灵能丝带,在空中与簸箕山的淡青黄色灵能丝带平行,朝着豆腐堰的方向延伸。
灵心草的根系在灵能流动稳定后,开始缓慢恢复原位——它们没有完全闭合“灵能小径”,而是在箭杆周围留下一圈半寸宽的缝隙,让部分灵能顺着缝隙渗入土壤,滋养灵心草的生长。
大白兔看着这一幕,眼中满是欢喜,它低下头,用鼻子轻轻蹭了蹭引脉箭的箭尾,随后跃到灵草甸的主根草旁,蜷缩起身体,如同守护宝藏的卫士,警惕地观察着灵能的流动状态。
此时,最后一支飞向撞杆山的淡青黑引脉箭也抵达了目标区域。
撞杆山的山脚下,一条宽约丈许的暗渠蜿蜒通向豆腐堰,渠水清澈见底,水面泛着淡淡的黑色灵能光晕——这是撞杆山特有的“回流灵能”,能将豆腐堰中多余的灵能回收,重新注入山体,形成灵能循环。
暗渠入口处矗立着一块“镇渠岩”,岩石表面布满了水渍,水渍中泛着黑色的灵能痕迹,石下正是撞杆山地脉的“回流节点”,也是灵能循环的关键枢纽。
淡青黑引脉箭在空中盘旋,箭头上的灵晶闪烁着淡黑色的光芒,发出一道探测光束,扫过镇渠岩的表面。
然而,暗渠入口处的水流中夹杂着少量的杂息——这些杂息来自周边山林的落叶腐烂物,虽浓度极低,却能干扰灵能的精准定位,导致探测光束多次扫描,仍未找到回流节点的准确位置。
引脉箭的灵能开始出现紊乱,箭身微微颤动,淡黑色的灵能在箭尾形成细小的漩涡——这是灵能受到杂息干扰的征兆。
若不及时清除杂息,引脉箭很可能错过回流节点,导致灵能回流通道无法打通,豆腐堰的“灵能循环”将缺少关键一环。
就在此时,一道黑色灵影从暗渠深处缓缓游出——是四大意灵中的老山羊!
它的身形比寻常山羊高大,周身覆盖着深黑色的羊毛,羊毛上凝结着细小的水珠,水珠中泛着淡黑色的灵能光晕——这是长期在暗渠中生活形成的“水灵层”,能在水中自由传导灵能,且不受杂息的干扰。
它的羊角呈螺旋状,角尖泛着金属般的光泽,那是吸收暗渠灵能形成的“灵角”,能精准击碎水中的杂息颗粒。
老山羊走到暗渠入口处,停下脚步,低头观察着水中的杂息分布。
它能清晰看到,杂息主要集中在暗渠水面的表层,呈灰黑色的细小颗粒状,随着水流缓慢流动,如同漂浮的尘埃。
老山羊没有直接释放灵能,而是先将羊角浸入水中——羊角的“灵角层”与暗渠的回流灵能产生共鸣,淡黑色的灵能顺着羊角扩散到水中,在水面形成一层薄薄的灵能膜。
这是老山羊独特的“杂息净化术”第一步——“灵能覆膜”,通过灵能膜将杂息颗粒锁定在水面表层,防止它们随着水流扩散到暗渠深处,污染更多水域。
随后,老山羊抬起头,对着水面发出一声低沉的“咩鸣”,淡黑色的灵能从它的喉咙中溢出,如同无形的声波,朝着水面的灵能膜冲击而去。
“哗啦——”
水面泛起细微的涟漪,灵能膜在声波的作用下开始振动,将表层的杂息颗粒震碎成更小的分子。
老山羊趁机将羊角再次浸入水中,灵角的“吸附性”被激活,如同磁铁吸引铁屑般,将碎小的杂息分子吸附到羊角表面。
片刻后,老山羊抬起羊角,羊角表面已附着一层灰黑色的杂息颗粒,而暗渠的水面则变得清澈透明,再也看不到一丝杂息的痕迹。
杂息被清除后,淡青黑引脉箭的探测光束终于精准锁定了镇渠岩下的回流节点——那是一个直径约两尺的圆形孔洞,孔洞内壁刻着天然形成的“回流纹”,与暗渠的灵能流动方向完全一致。
引脉箭不再犹豫,带着淡黑色的灵能,如同一条黑色的闪电,顺着水流钻入孔洞中。
箭身入孔的瞬间,镇渠岩表面的水渍突然亮起,淡黑色的灵能顺着水渍的纹路扩散,如同一张黑色的网,覆盖了整个岩石表面。
暗渠中的水流开始加速,朝着孔洞的方向汇聚,形成一道小型的灵能漩涡——这是回流节点被激活的征兆,意味着灵能回流通道即将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