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奥地利的军队需要继续改革,仿照普鲁士的参谋体系(2 / 2)
弗朗茨当然知道,在原本的历史上,维特利步枪确实是划时代的产品。虽然再过十几年就会被无烟火药步枪取代,但在1870年代,这绝对是最先进的武器,能让奥地利保持大概五年到十年的步枪优势,二十万英镑足够了。
“而且,”他继续说道,“根据协议,这种步枪只能在瑞士联邦和奥地利帝国生产,其他国家想要仿制,就是侵犯专利。虽然在战时这种协议形同废纸,但至少能拖延他们几年时间。再者,帝国不爆发大战的情况下,一般人也想不到这把步枪有什么特殊之处。”
里科夫斯基补充道:“陛下已经批准,首批订单是五万支,装备暴风突击部队和近卫军团,现在已经都到士兵手里面了。如果测试效果良好,明年帝国军队将全面换装。”
“全面换装?”克勒内维耶上校计算着,“帝国陆军有五十万人,那就需要...”
“至少一百万支,算上储备。另外,我们还有预备役也要使用,只会比这个数字高,不会低。”弗朗茨点点头,“所以在购买专利之后,我已经聘请相关的瑞士的工程师进入维也纳兵工厂指导,他们的枪械设计师约翰·弗里德里希·维特利也已经被我挖到军事科学院了,负责后续的枪械改进。”
“嘿嘿,咱们不仅有钱,还有势,奥地利的发展前景可比瑞士联邦强太多了,一般人都知道如何抉择。”
里科夫斯基少将接着补充道:“陛下,维也纳兵工厂、斯柯达兵工厂等重要军工企业都已经建设完毕生产线了。同时,我们也在研究改进型号,比如使用无烟火药...”
提到无烟火药,弗朗茨心中暗想,这个应该快出现了。历史上法国人在1884年发明了无烟火药。
虽然他不知道无烟火药的制作过程,但他可是知道无烟火药另一个名称就是硝化棉火药,给军事科学院的无烟火药小组加一笔经费,再加上这个提示,奥地利完全可以抢先一步。
一步快,步步快。
弗朗茨跟两位亲信又聊了聊帝国军队内部指令的问题,还有军队语言问题,基本上现役现在已经完全可以做到用同行的帝国语交流的地步,军队原本设置的用于训练士兵语言的学校,实际上现在去的人也不多了,不过弗朗茨觉得还是有必要保留的地步。
毕竟现在奥地利的义务教育只到小学就完事儿了,在匈牙利、克里米亚这些地方,你可以保证公务用语、上层都用帝国语,但是下层这个,还是需要一代代语言统一教育的。
很多人可能离开小学,回归家乡,那还是当地语言多一点,如果要当兵的话,这些语言学校还是有用的。
弗朗茨散步的时候,突然想起了什么,转身对里科夫斯基说道:“对了,里科夫斯基,你去年在普鲁士待了整整一年,对吧?”
“是的,陛下。”里科夫斯基立正回答,“按照两国协定,我是以军事观察员的身份去普鲁士军队进行交流。”
“那么,”弗朗茨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告诉我,你觉得普鲁士军队现在怎么样?”
里科夫斯基沉默了片刻,似乎在组织语言。这个问题显然触及了某些敏感的话题。
“陛下,”他深吸一口气,“普鲁士军队在毛奇将军的改革下,水平确实在逐渐提高。”
他停顿了一下,看了看旁边的克勒内维耶上校,然后继续道:“实际上,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们...”
“说。”弗朗茨鼓励道。
“他们比帝国军队要强一些。”里科夫斯基终于说出了这句话。
“什么?!”副官克勒内维耶上校的脸立刻涨红了,“里科夫斯基,你这是在贬低帝国军队!我们奥地利军队有着数百年的光荣传统,怎么可能...”
“克勒内维耶。”弗朗茨抬手制止了他,语气虽然温和但不容置疑,“让他说完。”
皇帝转向里科夫斯基:“我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继续,告诉我为什么这么说。”
里科夫斯基感激地看了皇帝一眼。在其他君主面前,说出这样的话可能意味着军事生涯的终结,但弗朗茨不同,这位皇帝真正想听的是真话。
“首先是参谋体系。”里科夫斯基少将开始详细解释,“陛下,我们奥地利当然也有总参谋部,约瑟夫·冯·加林纳上将领导得也不错。但是...”
他斟酌着用词:“普鲁士的参谋体系和我们的有本质区别。在我们这里,参谋部主要是顾问性质的,提供建议,制定计划。但最终决定权完全在指挥官手中,参谋军官更像是高级秘书。”
弗朗茨点点头,示意他继续。
“而在普鲁士,”里科夫斯基翻开笔记本,“毛奇将军通过改革,正在建立一个完全不同的体系。他们的参谋军官有'共同指挥权'。什么意思呢?比如一个师长要下达重要命令,必须有他的参谋长副署才能生效。”
“这不是限制了指挥官的权力吗?”克勒内维耶皱起眉头。
“表面上看是这样,但实际效果恰恰相反。”里科夫斯基解释道,“这确保了每个决策都经过专业的参谋评估。而且普鲁士的参谋军官都经过总参谋部的统一训练,他们使用同样的思维方式、同样的作业程序。这就像...”
他想了想:“就像一台精密的钟表,每个齿轮都完美配合。”
“具体来说,”里科夫斯基少将继续,“普鲁士从军一级到团一级,都有完整的参谋部门。一个军的参谋部有四个处:第一处负责作战计划,第二处负责情报,第三处负责后勤运输,第四处负责人事训练。每个处都有详细的工作手册和标准程序。”
“我们不也有类似的部门吗?”克勒内维耶问道。
“有,但差别在于执行。”里科夫斯基翻到另一页,“我举个例子。去年十月,我观摩了普鲁士第三军的一次机动演习。他们要在48小时内将两个师从布雷斯劳转移到德累斯顿。”
他顿了顿:“整个计划由参谋部制定,精确到分钟。第几列火车几点几分从哪个站台出发,装载哪个营,携带多少弹药,在哪里补充饮水,一切都写得清清楚楚。更重要的是,每个环节都有专门的参谋军官负责监督执行。”
“结果呢?”
“四十七小时完成,比计划提前了一小时。”里科夫斯基的语气里带着羡慕,“两万人,包括全部装备和十天的补给,没有任何混乱。”
弗朗茨若有所思:“而我们的情况...”
“恕我直言,陛下,”里科夫斯基深吸一口气,“我们的参谋部更多是在做文书工作。制定计划是一回事,执行又是另一回事。很多时候,一个完美的计划到了
“比如?”
“比如之前的近东战争。北马其顿地区的斯科普里战役,我们其实当时差一点输了,第三路军加夫里洛·罗迪奇中将的计划其实不错,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但是命令传达下去后,各军的行动完全不同步。第一军提前了两小时,第四军迟到了整整五个小时,另外,还有两个师由于理解错误司令部的命令,接过跑过头了。”
“但所幸,我们当时士兵的素质以及武器装备都远比奥斯曼军队好,所以,那一场战役最终是我们的胜利,不过还是暴露了很多问题。”
“我觉得那是因为师长、军长们没有听命令。”克勒内维耶边摇头边辩解道。
“不完全是。”里科夫斯基摇头,“是因为我们没有统一的参谋作业程序。每个军长理解命令的方式不同,执行的标准也不同。而且中间缺乏协调机制。”
“普鲁士人怎么做的?他们有个'参谋旅行'制度。总参谋部的军官定期到各部队轮岗,确保上下思维一致。而且他们有标准化的命令格式、标准化的地图标记、甚至标准化的行军速度计算方法。”
“这些都是细节。”克勒内维耶还想争辩。
“战争就是由无数细节组成的。”里科夫斯基严肃地说,“还有一点,普鲁士的参谋军官晋升是独立的。他们不依附于某个将军,而是属于总参谋部。这保证了他们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不怕得罪上司。”
弗朗茨点点头:“那么你的建议是?”
里科夫斯基少将立正:“陛下,我建议首先在暴风突击部队试行新的参谋制度。具体包括:第一,建立完整的四处制参谋部门,明确各自职责。第二,制定标准化的作业程序,从命令下达到执行反馈,每个环节都要有规范。第三,加强参谋军官的独立性,他们的考核和晋升由总参谋部负责,不受部队长官控制。”
“还有,”他继续道,“我们需要几所真正的参谋学院。不是现在那种只教地图作业的地方,而是培养能独立思考、全面分析问题的参谋军官。课程要包括经济学、铁路管理、工业动员,甚至外交知识。”
弗朗茨思考片刻:“你说的参谋军官'共同指挥权',这在奥地利可能会遇到很大阻力。我们的将军们都很有个性,不喜欢被人'监督'。”
“确实如此。”里科夫斯基少将承认,“所以我建议循序渐进。第一步,先建立'建议副署'制度——重要命令必须有参谋长的签名,但只是建议性质。等大家习惯了这种工作方式,再逐步加强参谋的权力。”
“而且,”他补充道,“我们可以从年轻军官开始培养。那些老将军可能改不了,但新一代可以从一开始就接受这种理念。十年后,当他们成为军队骨干时,新的体系就自然形成了。”
弗朗茨点点头,终于,终于有个人大概理解普鲁士参谋体系的人了,弗朗茨虽然是个穿越者,但是这点是完全不懂的,他光知道普鲁士的总参谋部很厉害,到了这边之后吧,发现奥地利也有个总参谋部。
不过总参谋部跟总参谋部还是有区别的,他这些年利用普奥友好,派了不少将军和中层军官去普鲁士交流学习,想要偷学几招,照葫芦画瓢,能有个七成相像就行了。
剩下的,完全可以靠着国力、科技水平弥补,而且战争也可以推进改革,搞不好就比师傅厉害了。
弗朗茨思索一会儿之后,就拍了拍手,笑着将手搭到里科夫斯基少将的肩膀上,“贝克,我任命你负责参谋改革委员会,直接向我汇报。先在暴风突击部队试点,如果效果好,明年就可以扩展到近卫军团。之后再一步步来,有我的支持,你放心大胆的做吧。”
“遵命,陛下!“里科夫斯基少将激动地敬礼。
“哦,对了,新的参谋学院这个立刻就可以建立,这个我估计那些老将军们可不会反对。”
之后,弗朗茨又继续跟里科夫斯基少将、克勒内维耶上校聊天,关于编制、武器等等。
又过了一会儿,“报告!”一个传令兵骑马飞奔而来,“陛下,外交大臣施墨林男爵求见,说是有紧急消息。”
弗朗茨皱了皱眉。能让施墨林亲自跑到郊外来,估计是法国跟普鲁士的消息了。
“先就这样了,另外,关于这款步枪,我要详细的报告。特别是在各种天气条件下的表现。”
“遵命,陛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