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小丑高承弼之死(1 / 2)
另一边,李若琏带队盘查细作,进展也很快。
趁着三更夜半,巡捕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增设了二十几个栅栏路障。
这是陈子履在御前提出的方略,很有讲究。
原来,大明迁都燕京已有两百余年。城池越修越大,人越来越多。
顺天府籍册记载,仅燕京城内便超过20万户,是贵县城的100倍之多。
这还是在册户籍,真实人口远不止于此。
算上往来商客、赶考学子、藩属使团、贱籍奴仆、在逃人丁等等,全城或许超过150万人,稠密得吓人。
宅院商铺的售价、租金水涨船高,比如陈子履租的宅子,每年租金竟高达80两之巨。
暗合了古人的说法——长安居大不易。
为了多赚点租子,城里人见缝插针盖房子、盖商铺,里坊制早就只剩下一个架子。
坊之间有墙相隔,还能保持明显的分割。里之间则犬牙交错,几乎不分彼此。
比方说一座宅院,前门在一个里,后门在另一个里。胡同里还有很多不知名的夹缝,手脚灵活的强人,可以窜来窜去。
按一般查法,清查偌大一个黄华坊,恐怕得查个七八天,甚至十几天。
如今巡捕营占据要地,黄华坊一下被分割成十个“里”,就好办多了。
其中四个“里”最为可疑,集中人手,刮地三尺。
青楼客栈特别注意,官员宅邸也不放过。
就连常年没人住的凶宅、破院,亦要闯进去闻一闻,搜一搜。
另外六个“里”好一些,不过以防万一,亦有兵丁手持画像挨家挨户地问询。
细作一要吃喝,二要交际,平日不可能不出门,更不可能蒙着面出门。
街坊看着精细的肖像画,定能想起线索。
总而言之,街上没有人通行,细作便无法逃窜。只要确认其住处,一定抓得到。
别看百姓非常不便,实则半天就能一网打尽,反倒可以更快解禁。
这就是陈子履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崇祯大为赞赏,鼎力支持。
正如所料,天亮才一个时辰,便有十几个百姓提供了线索。
有些能说出称呼,比如“高公子”之类;
有些知道大概住在哪条街,曾在哪条巷子出没;
其中一个青楼姑娘,昨晚还做了细作的生意,据说宵禁前不久走的,应该就住附近。
随着线索越来越多,一个窝点被找了出来,里面躺着一个凶徒。
从温热发黑的遗骸上看,服毒自尽没多久,应该是感觉出逃无路,绝望自尽。
李若琏不禁感慨,陈氏追凶法,真是神得出奇。
仅凭举报信所用的纸张用料,就锁定了几家纸墨铺,然后推断出凶徒的住处,就在黄华坊内。
陈子履的理由很简单,凶徒并不缺钱,不会为了贪便宜,特地跑到几里外买纸。
而且几个细作为了方便联络,多半会住在同一个坊内,这样晚上有急事也能走动。
有点大道至简的味道。
只是几个锦衣卫分辨半天,愣是没看出来,那种纸料有什么特别。
最后,他们问了一个特别资深的纸业老行家,终于认出那是安徽某县某作坊的纸。
比别的纸稍微光滑一些,带着一点点特殊的臭味。也就是那么一点点,一丝丝。
因为作坊不大,纸也不见得多好,没什么名气,京中只有几个铺子有得卖。
李若琏不得不承认,陈少保眼神之犀利,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地步。
旁人就是想学,也学不来。
他正对着凶徒尸首感慨呢,又有消息传来,隔壁街又找到一个可疑的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