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 一拍脑门定国策(2 / 2)
“两成!?”
陈子履合拢书卷,陷入了沉思。
尽管大明商贸繁盛,朝廷的主要收入,却以农税为主。
一条鞭法以来,田亩不再上缴实物,和徭役丁银一道,渐渐改为折色银。
朝廷给各省定数额,省里给府衙定数额,府衙给各县定数额。
到了县衙,再根据全县田亩数量,给每个粮户数额。
类似于蒙元的包税制,层层分包,上下不通。
南直隶拿到的数额大,摊派到每亩田的税就更多。比如别的地方一亩二十文,南直隶一亩四十文,六十文。
各省、各府、各县自行其事。
每个农户,每一亩田地,到底折银多少,得看县衙的户房书吏一支笔。
毕自严编订《赋役全书》,就是希望把所有州府的赋税折色,一次性确定下来。
是以编订之前,要实地清量田亩,核对产出,十分繁琐。
六年完成了2成府县,非常不容易了。
可按这个速度,编齐全国所有府县,非得二十年不可。
历史上,这本书编了十几年都没完成,顺治朝继续编,才总算成书颁行。
毕自严担心成书后很快过时,根本就是庸人自扰——还没等全书编完,大明就灭亡了。
陈子履暗想,这趟来主要解决援朝钱粮的问题。给编书出主意只是附带,可不能喧宾夺主。
于是道:“毕老寄望毕其功于一役,自然难上加难,慢上加慢。这个思路就错了。”
“哦?”毕自严一下来了兴致,“愿闻其详。”
“敢问毕老。倘若一个人快饿死了,是教他怎么钓鱼重要呢?还是给他一条鱼重要?”
“这个……”
陈子履道:“编了六年,才完成两成府县,编完全书岂非要30年。30年啊!一个人20岁当家,苦挨30年,这辈子都就快过完了。”
倪元璐道:“这是赋书,田亩折银关乎百姓福祉,岂可不慎重?”
“不不不,每亩多两文,少三文的,根本就不重要。能不能定下来才重要。”
陈子履做过知县,对
百姓越贫苦,拥有的田亩越少。
本来就三五亩地,哪怕每亩多二十文,一年才多100文,不会增加多少负担。
可怕的是官员黑箱操作,胥吏胡乱摊派。
我说你每亩两百文,三百文,你都得捏着鼻子交,不交不行。
且无处申诉。
按陈子履的说法,就该一刀切。
现在各县的摊派税银,直接除以田亩数,就齐活了。
朝廷想多收点钱,就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二成就是了。
实在不行就拍脑门,根据经验定个数字,不太离谱就可以了。
毕、倪二人听得目瞪口呆,齐声道:“岂可如此草率!”
陈子履道:“怎么不行?你们在庙堂冥思苦想,还敌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