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朕为将军许诺言(1 / 2)
陈子履说服了崔鸣吉,又分别拜访周延儒、何吾驺和毕自严,进行了一些勾兑和交换。
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叩宫门,请求觐见。
这是军国大事,朱由检不敢怠慢,立即召集内阁、户、兵等部,再次召开军议。
有了前面的铺垫,陈子履这次从容多了。
首先,他讲了一个全新的,极其精妙的驰援方略,让皇帝深深震惊。
不需要集结十万大军,不需要锦州、旅顺方向策应出兵,不需要五百万、八百万两军费。
只需三万后备兵力,二百万两银钱,就足以挽高丽于将倾。
当然,收复辽阳,威胁沈阳是没戏了,不过节省了那么多钱,总得有所取舍。
且这个方略比较保险,危险性很低。
打得再失败,损失也是可控的,大不到哪里去。
对于屡战屡败的朱由检而言,就像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让他大感放心。
谈到筹钱的部分,朱由检更是眼前一亮,直有耳目一新之感。
按毕自严提出的方案,军费分为三部分筹措。
第一部分,躺在户部的30万两现银。
这笔钱是济州岛送回来的,这会儿拨回登莱,不影响户部的预算。
第二部分,高丽国自筹30万两,或者等价粮草。
第三部分,户部分批增印48万道盐引,每月8万道,共计6个月。
具体做法如下:
遣三员能臣为筹粮正副使,一员坐镇南京、一员坐镇松江、一员坐镇扬州,号召江南海商往皮岛运粮。
为免价格争议,定死为每3石大米,兑换5道存积引。
即每3石大米,兑换市价7.5两的盐引,折合每石大米2.5两。
不管海商去哪筹、怎么筹,也不管海上漂没多少,只要东西运到皮岛,就按收到的数量给予回执。
海商再凭回执,返回南直隶兑换盐引——统一为市价最高的两淮积存引。
之所以比江南粮价高了一倍,是因为考虑到海上漂没,以及商人的合理利润。
不出意外的话,可以在六个月之内,共筹集30万石大米,或者等价的棉布、大豆、草料等军需物资。
陈子履又按几次勾兑的结果,举荐右春坊右中允倪元璐为筹粮正使,坐镇南京。
四川道试御史路振飞为筹粮左副使,坐镇扬州。
职方司员外郎华允诚为筹粮右副使,坐镇松江。
这差事得和盐商打交道,可是难得的美差,不多说,每人至少能赚个一二万两银子,所以周党、东林党都必须照顾到。
朱由检对此也非常满意。
倪元璐、路振飞均是能臣,且为人清正,不会拖前线的后腿,他是知道的。
华允诚最近一直弹劾温体仁,就连温体仁称病不出,还一直死咬着不放,十分讨厌。
正好借这个机会,打发去松江办差,图个朝堂清静。
至于100万引食盐,就更让他流口水了。
要知道,1.5两是引价(盐税),不是盐价。
每年6500万斤盐(10万引)的总价值,大约在30-50万两之间。十年下来,比这次的总军费高了两倍。
若高丽真能按约定送来,这次驰援就纯赚300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