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我的时代1979! > 第175章 《黑键》2(书中书,不喜可跳)

第175章 《黑键》2(书中书,不喜可跳)(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次日清晨,废墟仍冒着青烟。

老民警王卫国踩着焦黑的断木瓦砾,仔细勘察现场。

在距离机床残骸不远的一处相对完整的墙角,他的镊子从灰烬中夹起了一片几乎烧变形的金属片——那是一枚钟表齿轮的碎片,边缘还带着特殊的锉刀痕迹。

他一眼认出,这是精密钟表修理才会用到的工具部件。

他的目光锐利地投向河对岸的废品站。

线索,终于清晰地指向了那个沉默的少年。

同一天。

沈国栋在儿子的床铺下,发现了一封没有写完的信,只开了个头:“爸,我对不起你,也对不起‘小四川’……”

还有那双他亲手为沈砚打磨的、最精密的钟表镊子,被擦得锃亮,端放在枕头中央,像一种无言的告别。

晚上,沈砚回到废品站,浑身带着烟熏火燎的气息,眼神空洞。

沈国栋没有质问,只是默默盛了一碗热粥放在他面前,声音沙哑地说:“砚子,天塌下来,爹给你顶着。你……别走绝路。”

沈砚抬起头,看着一夜之间仿佛老了十岁的父亲,嘴角动了动,最终只化作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爹,顶不住的。我的路……到头了。”

汇演当日午后,林晚秋在后台紧张地最后一次练习,手指却不听使唤地颤抖。

陈美娟提着药箱走来,以检查身体为由将她带到僻静处。

陈医生没有看她,一边整理听诊器一边低声说,语气是前所未有的凝重:“我听说,李副书记已经订好了你和他们一起去广州的票,就在明天。”

她将一小瓶白色药片塞进林晚秋手心,“这是能让你镇定下来的药。记住,无论今晚发生什么,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以后。”

林晚秋握紧药瓶,冰凉的触感直抵心脏。

她明白,陈医生的话外之音是:风暴已至。

——

傍晚,华灯初上。

工人文化宫礼堂后台,林晚秋已化好妆,独自坐在角落,心跳如擂鼓。

她不断摩挲着母亲留下的一枚旧纽扣,那是她唯一的护身符。

突然,一个身影从侧面的阴影里闪出,是沈砚。

他脸色苍白如纸,但眼神却是一种近乎疯狂的平静。他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牛皮纸袋。

“晚秋,”他的声音很轻,却异常清晰,“这个,你拿好。是完整的《苏州河随想曲》。”

林晚秋接过,感觉重逾千斤。

“我查清了,”沈砚快速地说,目光紧紧锁住她,“李副书记他们,不光是想要手稿。他们当年……可能逼死过你母亲。这份手稿,是他们害怕的证据之一。”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林晚秋瞬间僵住。

“所以,你要好好演。”

沈砚看着她,眼中是无限的眷恋与决绝,“用妈妈的音乐,告诉他们,你站起来了。以后的路……”

他顿了顿,那个笑容再次浮现,温柔而破碎,“这次的旋律,你要自己奏完了。”

后台入口处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王卫国低沉的命令声。

沈砚深深地看了林晚秋最后一眼,仿佛要将她的模样刻进灵魂。

随即,他猛地转身,冲向走廊尽头那扇通往外部楼梯、常年锁闭但现在不知为何虚掩着的二楼气窗,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跃出。

“沈砚——!”林晚秋的惊呼被堵在喉咙里。

几乎同时,王卫国带人冲了进来,只看到林晚秋抱着一个牛皮纸袋,呆立在原地,而洞开的窗外,寒风呼啸灌入,楼下传来重物落冰面的沉闷声响,以及冰面碎裂的刺耳声音。

幕布,正在缓缓拉开。

前台的伴奏音乐已经响起。林晚秋死死咬着下唇,几乎咬出血来。

她将牛皮纸袋紧紧抱在怀里,像抱着最后一点温暖和全部的血仇,一步步,走向那片刺眼的追光。

——

汇演舞台,灯火通明。

“这次的旋律,你要自己奏完了。”

他微笑着,将所有的罪责与黑暗背负在自己身上。

林晚秋身着崭新的演出服,站在追光下。

她演奏的,正是刚刚凭借沈砚最后塞入风箱的残页而拼凑完整的《苏州河随想曲》。

琴声如苏州河水般奔涌,带着哀愁、挣扎与一丝渺茫的希望。

台下观众沉浸其中,认为这是对新时代最深情的献礼。

“为了让你的黑夜,真正迎来白昼。”

当警察冲进来的瞬间,沈砚将手稿猛地塞进林晚秋手中,嘴角扯出一个近乎解脱的微笑。

话音未落,他转身撞开后台那扇常年锁闭的二楼气窗,纵身跃下。

身影划过寒冷的空气,最终落在苏州河初冬薄薄的冰面上,冰层碎裂的声响被最后的琴音淹没,他像一枚终于坠落的、破碎的黑键。

林晚秋的琴声没有停。

泪水汹涌而出,混入激昂的旋律。

台下掌声雷动,人们为这“饱含深情”的演奏而动容。

唯有她知道自己拉响的,是一曲绝望的安魂。

演出结束,她在冰冷的后台展开母亲的手稿。

最后一页,除了复杂的音符,还有一行清秀的小字:

“音乐是用来治愈灵魂的,不是用来捆绑命运的。囡囡,自由地活。”

——

汇演的掌声如潮水般退去后,林晚秋没有被逮捕。

沈砚的纵火、对两桩命案的独自承担以及他的死亡,形成了一个对官方而言可以“结案”的逻辑闭环。

证据链在他这里中断了。

王卫国心中有巨大的疑团,但法律讲求证据,他只能将案卷归档,在赵永革失踪案和沈砚纵火杀人案的总结报告上,写下“嫌疑人沈砚已死亡,案件终止侦查”,笔尖沉重如山。

然而,林晚秋并未感到解脱。

沈砚用生命为她换来的“自由”,并非轻盈,而是一种沉重的、需用一生去履行的责任。

她打开母亲的手稿,看到那句“音乐是用来治愈灵魂的,不是用来捆绑命运的。囡囑,自由地活。”时。

她明白了——母亲所说的自由,不是逃避法律制裁的自由,而是带着全部的记忆与罪责,勇敢地活下去,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赎罪和创造的真正自由。

她主动接受了内心无休止的审判。

——

多年后。

林远秋远走欧罗巴,凭借天赋与苦功成为著名手风琴演奏家。

但她的光芒背后,是永不愈合的伤口。

她创立了“黑键音乐基金会”,核心项目是“沉默者的旋律”,专门资助那些遭受家庭暴力、校园霸凌后产生心理创伤的青少年,通过音乐进行治疗。

她每年都匿名回国,回到苏州河畔,但从不公开演奏《随想曲》,那是她留给自己的最后一道堤防。

苏州河水早已治理清澈,奔流不息。

有些秘密,如同河底的沉渣,永埋深处。

而有些旋律,一旦在黑暗中奏响,便只能在灵魂的暗夜里无尽回响。

对她而言,沈砚用生命换来的,并非光明的未来,而是一个可以在白日里独自行走,却永远无法真正抵达黎明的漫长余生。

——

王卫国退休后,那几份未能彻底厘清的案卷成了他心中的一根刺。

他并没有止步于遗憾。

基于对“林-沈”案(在他心中,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环悲剧)的长期反思,他联合了几位有相似经历的老法医、老刑警,撰写了一份详尽的《关于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及家庭暴力早期干预机制的若干建议》。

报告中,他虽未提及具体案件,但以“经手过的多起悲剧性案例”为例,深刻分析了像林晚秋这样的青少年在长期家暴环境下可能产生的极端行为,以及像沈砚这样的“边缘少年”因缺乏社会支持系统而走向犯罪的问题。

这份报告通过内部渠道递送,成为了后来相关法律修订和基层警务培训中,关于家暴警情处置和未成年人临界预防的鲜活教材。

——

陈美娟后来成为了国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研究的先驱之一。

在她的学术专著《沉默的伤痕:时代变迁中的个体心理创伤研究》扉页,她写下了:“本研究匿名献给‘L’女士,她用一生诠释了,音乐与善意如何成为照亮创伤暗夜的光。”

她从医学和心理学角度,为王卫国的建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

沈国栋在老人院安静离世。

遗物寥寥,最珍贵的是沈砚母亲一张模糊的旧照片,和一个擦拭得一尘不染、内部工具却永远空缺了一个位置的钟表修理箱。

他带走了那个时代一个普通父亲所有的沉默、伤痛与无言的爱。

——

《终章》

时间步入2020年代。

反家庭暴力法已实施数年,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在海城大剧院的一场名为“回望与前行”的慈善音乐会上,年迈的林晚秋作为压轴嘉宾,首次决定公开完整演奏《苏州河随想曲》。

在演奏前,她站在舞台中央,追光打在她银白的发丝上。

她没有讲述具体的罪与罚,而是说:“很多年前,在苏州河边,有两个年轻人,和一首未完成的歌。他们曾在极致的黑暗里,试图用微弱的光照亮彼此。今天,我们有了更多照亮黑暗的法律和制度,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法律的完善,往往始于对过去伤痕的直视。这首《苏州河随想曲》,献给所有在黑暗里行走过的人,献给那些用代价换来的进步,更献给所有依然相信黎明、并愿为之奋斗的你们。”

她开始演奏。

琴声恢弘而深沉,充满了时间的重量。

在某个关键的和弦,她依然空缺了那个黑键。

但这一次,那声突兀的、刻意的沉默,不再仅仅是失去和悲伤的象征。

它成为了一座无声的纪念碑——纪念沈砚,纪念“小四川”,纪念所有被时代洪流和个人悲剧裹挟的个体。

它代表着对过去的铭记、对错误的接纳、对牺牲的敬畏,以及带着所有这些伤痕,依然奋力超越,奏响未来的勇气。

琴声落幕,掌声经久不息。

年轻一代的观众从中听到了历史的沧桑与艺术的美,而少数像王卫国的徒弟那样了解内情的人,听到的则是一部沉甸甸的社会成长史。

——

最终镜头。

在她日内瓦办公室的抽屉里,那把用油布包裹的螺丝刀依然锁在原处,作为她对自身罪孽永不遗忘的警示。

但与几十年前不同的是,在它的旁边,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叠“黑键基金会”年度报告和受助孩子们的笑脸照片。

一边是无法改变的、沉痛的过去。

一边是全力创造的、温暖的未来。

它们共同构成了林晚秋完整的、在白键中演奏的一生。

而那枚黑键,永远地、沉默地,空缺在了时光的键盘上,也空缺在了她的心里。

(本章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