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我的时代1979! > 第176章 黑土地(求月票!)

第176章 黑土地(求月票!)(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粗粝:

“我懂那种沉下去的感觉。在黑土地上的时候,有时候收完麦子,累得躺在田埂上,看着那天,又高又远,蓝得吓人,人就跟着往下掉,掉进那无边的地里头……那地方,能吞下你所有的力气,所有的念想。”

他顿了顿,似乎在搜寻合适的词语来描述那段早已融入骨血的岁月。

“我们那时候,坐几天几夜的火车去的北大荒。一下车,满眼望去,除了黑土,还是黑土,平得像海,风一吹,麦浪翻滚,那才叫真正的波澜壮阔。

可这壮阔背后……是零下四十度的严寒,冻土硬得像铁,一镐下去只有一个白点;是‘大烟炮儿’起来的时候,天地一片白茫茫,几步外就看不见人,能生生把人冻丢喽;是夏天锄地,那蚊子、小咬,成群结队,能把人咬疯……还有,眼睁睁看着同伴……因为意外,或者疾病,永远留在那里了。”

他的语气很平静,没有刻意渲染悲情,但正是这种平静,透出一种深入骨髓的无奈与苍凉。

那是一个时代的重量,压在个人的肩膀上,由无数青春和生命去承受。

“那地方,苦是真苦,可也怪,它有种说不出的力量。它让你觉得人渺小得像颗尘埃,又让你觉得,只要肯下力气,就能从这黑土地里刨出食来,就能活下来。那里的人,也像那土地,质朴,倔强,认准了道理,十头牛都拉不回来。他们可能没多少文化,但心里头亮堂,讲情分。”

李继海停下脚步,转头看向身旁沉浸在夜色中的许成军,目光深沉。

“继海,”许成军轻声回应,他能感觉到对方话语里那份沉甸甸的重量。

“大半夜的矫情了~”

“但其实我能理解你,我喜欢东北,虽然这辈子没去过,但是那个地有种莫名的亲切感。”

许成军笑了。

这辈子确实没去过,但是上辈子他是土生土长的黑土地上长大的。

小时候,总听父辈讲起北大荒的暴风雪,讲起林海雪原的伐木号子,讲起在冰天雪地里搞建设的豪情与艰辛。

此刻听亲历者娓娓道来,那些沉睡的故事,仿佛在记忆的土壤里,又重新抽出了鲜活的嫩芽。

李继海诧异的看了一眼许成军,笑到:“你总是能捕捉到我们的情绪,也怪不得你能取得这样的成就。”

许成军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能到这,我们都是自己人生道路的冠军了。”

俩人走了一阵。

李继海突然张嘴,带着一种近乎恳切的真诚:“成军,我没有你那么好的文笔,我想写,但写不出东北那旮旯的岁月,写不出那片土地的魂儿。

那十年的日子,都在我心里头装着,乱糟糟的一团,理不出个头绪。但是,成军……”

他顿了顿,仿佛下了很大的决心。

“有机会,我真希望你能去黑土地看看。不是走马观花,是沉下去,去看看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是怎么活过来的,又是怎么继续往下活的。

你笔下的故事,有股劲儿,能钻到人心里去。如果你能用你的笔,写写他们……那就好了。”

许成军心中一震。

李继海这番话,猝不及防地打开了他心中的某个魔盒。

他想写么?

想啊。

他刚刚完成的《黑键》,写的是阴郁扭曲的爱与牺牲,是城市背景下的灵魂献祭。

而李继海口中那片广袤、苦涩又坚韧的黑土地,以及在那上面生生不息的人们,他们的爱恨、他们的挣扎、他们的沉默与爆发,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波澜壮阔,另一种在时代洪流下的无奈与悲怆?

夜色中,他看着李继海那双在黑暗中依然闪着微光的眼睛,那里面映照着北国的风霜与这片江南校园的静谧。

他仿佛看到了一条新的桥梁,通往一片他尚未真正涉足,却无比厚重的文学沃土。

“我会的。”

许成军郑重地点头,声音虽轻,却异常坚定,“一定会有机会的。”

“能在复旦遇见你可能是我们这些人的幸运吧。”

“.”

“毕业会回东北么?“

“会啊,我的家乡得靠我们这些人建设啊~”

“建设东北嘛?”

“是啊!”李继海的声音带着虔诚。

许成军没有再说话,只是笑了笑。

讲真,寝室这些人,他最欣赏的就是一条筋的李继海。

文化人,花花肠子多。

但他却浑然不像个中文系的。

两人不再说话,继续在复旦沉静的夜色中漫步。

许成军思维发散。

他在前世也是个“成人礼就是张通往南方的火车票的东北孩子。”

他也是个“黄桃罐头总能治愈一切疾病的东北孩子。”

穿越前一天,他还记得刷到的某音:“我愿意生在东北,长在东北。但我总得挣点钱回到东北。”

人啊~

这一辈子~

兜兜转转,魂牵梦绕的,终究是那片最初的土地。

远处的虫鸣更清晰了些,《黑键》带来的那种灵魂被抽空的虚脱感,被另一种更为深沉、更为广阔的情感悄然填补。

如果,

他只是说如果。

他写点什么东西,能让那片大地更生机勃勃一些,能不再.

“东北没有人贩子,但是年年丢孩子。”

——

12月中旬的许成军又恢复了很忙的状态。

和王水照一起做的谱系图研究占据了他每天一半的时间,另一半的时间兼顾《黑键》的创作和宋代文学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许成军又被《文学评论》《文史知》等相对《复旦学报》更大众化的刊物邀请撰稿,向更广泛的读者介绍他的研究。

这一期间,许父许母来了很多封信,话里话外问着许晓梅和他的近况,他明显的看出来老两口有点像这个妹妹了,毕竟这三十年来,大哥许建军不在身边,还有成军和晓梅,当成军走了,还有晓梅。

现在,老两口身边没一个孩子。

这是想孩子了。

许晓梅倒是没多大感受,她现在是一腔投入高考的热血,有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

许成军撇嘴。

许晓梅掐腰。

算了,被女强人的气势折服。

苏曼舒最近也是“疯了”,这篇研究农轻重研究的论文,让她整天沉在图书馆。

许晓梅和苏曼舒的状态堪称“拼命三郎”。

不过许成军自己可能更拼。

但是卷王永远意识不到自己在卷~

每每许成军劝她悠着点,她都一句话堵的许成军牙根子疼。

“我这一篇论文没有,你这复旦学报、文学评论这些顶级期刊上了个遍,研究生毕业直接都够破格提拔副教授的,你想让我当花瓶?许成军的附庸?”

“.”

行啊,努力吧~少女~

我可是女权主义者~

《浪潮》也渐入佳境,社员们习惯了见不到社长的日子,许成军甩手掌柜的路子“走通了”。

同人刊的路子也已经走通了,在南方校园圈子,《浪潮》的声势逐渐蔓延,武大、中大、川大这些华南、华中、西南的高校也逐渐建立起联系,定期约定互送同人杂志。

最关键的是,复旦主导,与华师、上交等魔都的高校共同建立“浪潮跨校文学联合会”。

许成军将任第一届联合会主席,具体形式正在磋商中,许得民和林一民“双民”组合都是官迷,对这事极为上心。

进展还算顺利。

也就是说,《浪潮》正在扩展为属于全魔都高校的同人刊。

12月24日。

日本驻华使馆文化处通过魔都相关部门与许成军取得联系。

岩波书店的总编辑马场公彦来华,希望出版他的《撕不碎的红绸》。

(本章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