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1 / 2)
与此同时,回到宾馆的马场公彦,内心远没有他表现出来的那么平静。
他独自坐在房间里,面前的烟灰缸里已经堆了好几个烟蒂。
“十三……还是十?”
他的内心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
理智上,按照岩波书店的规矩,能给一个外国新人作家10%的版税,已是破例,是看在丸山昇教授面子和对作品一定程度的认可上。
这符合商业逻辑,也维护了出版社的权威。
但许成军那平静却决绝的态度吧.
他好像还真不着急!
“姿态越低,他们越看不上你”——许成军似乎深谙此道。
更重要的是,藤井省三那近乎狂热的翻译笔记,丸山昇亲自打来的越洋电话,以及他在魔都书店亲眼所见的抢购热潮,都在反复提醒他:《红绸》可能不仅仅是一部“优秀的中国小说”。
他想起了陈元最初那句他当时不以为意的话——“不弱于当前世界主流文学作品”。
又想起了翻阅藤井译稿时,那些关于叙事时空折叠、人性多维度刻画的分析、对未来世界的预判……
这可能是在与一个可能成长起来的、具备世界级潜力的文学头脑进行第一次碰撞。
甚至真的像他说的那样。
不是他要在日本出版,而是日本文学需要这部作品。
“岩波文库……”
马场又点起一支烟,烟雾缭绕中,他仿佛看到了这本书未来可能占据的位置。
如果赌对了,这将是岩波书店眼光独到的又一力证,是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如果仅仅因为几个百分点的版税而错过,或者仅仅以“普通优秀作品”的规格对待,未来是否会后悔?
“优势在我……”
他脑海里莫名闪过许成军那自信的神态。
这个年轻人,不是那些渴望得到西方认可而小心翼翼的中国作家,他的底气来自于哪?
他的作品本身?
还是以他身后正在苏醒的庞大市场?
自信吗?
“百分之十三!”
马场公彦猛地掐灭了烟,下定了决心。
这个数字,超越了常规,足以表达极大的诚意和尊重,但又未到顶级作家的标准,保留了出版社的余地。
第二天,马场公彦再次通过外事部门联系,请求与许成军进行最后一次简短会谈。
还是在那个会客室,气氛却与初次见面时截然不同。
马场公彦开门见山,不再绕圈子:“许先生,经过慎重考虑,并基于对《红绸》文学价值与市场潜力的重新评估,我代表岩波书店,正式提出以下条件:日文版版税,定为百分之十三。”
他紧紧盯着许成军的眼睛,试图捕捉一丝波动。
这个数字,在当时的日本出版界,尤其是对待外国作家,已是极高的诚意。
许成军闻言,眉梢微挑,并未像他想的一样露出喜色,反而轻轻笑了笑,语气带着一丝探究:“百分之十三?马场先生,这个数字的浮动,似乎比我预想的要剧烈一些。是藤井君的译稿格外精彩,还是丸山教授的推荐格外有分量?”
随随意意,松松垮垮。
但是直指马场心态转变的关键。
并非完全源于作品本身,而是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强烈影响。
马场公彦面色不变,回应道:“许君,我们评估一部作品,自然会综合考量其文本价值、学术评价以及市场反响。藤井君的译稿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作品的精妙,丸山教授的推荐印证了其学术潜力,而我们在魔都的见闻,则让我们看到了它跨越文化壁垒的可能。百分之十三,是基于所有这些因素,对《红绸》应有地位的确认。”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了几分,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强调:“这并非是对任何外部因素的妥协,而是岩波书店基于专业判断,对一位优秀作家及其杰作表达的尊重。我们认为,《红绸》值得这个价格,也有信心让它获得日本读者的认可。”
许成军看着马场公彦,对方眼神中的审视已经大部分被一种商业上的决断和尊重所取代。
他知道,这个条件确实已经达到了他的心理预期,也体现了对方的诚意。
挣钱嘛!
不寒蝉~
“既然如此,”许成军终于点了点头,脸上的笑容真切了几分,“我接受这个条件。希望《红绸》能在日本,找到它的知音。”
他没有说感谢,而是用了希望,将双方置于平等的合作者位置。
马场公彦心中松了口气,同时也再次确认了这个年轻人的不简单。
他伸出手:“合作愉快,许先生。期待《红绸》在东瀛绽放光彩。”
“合作愉快。”许成军与他握手,这一次,力道沉稳。
谈判尘埃落定。
一场围绕版税的心理博弈,最终以对创作者尊严和作品价值的高度认可告终。
那未被说出口的百分之十五,或许是一个更高的目标,但此刻的百分之十三,已然是中国当代文学出海路上,一块沉甸甸的、标志性的界碑。
藤井省三得知最终条件后,激动得几乎跳起来,对许成军的崇拜更是达到了顶点:“看到了吗!许君!这就是实力!连马场总编都不得不低头!”
马场顿了顿,提出了一个更进一步的邀请:“此外,我们了解到,明年一月三日,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将组织一个‘中国文化工作者代表团’访日,进行为期三周的交流活动。岩波书店作为协办方之一,拥有一个特别推荐名额。我们诚挚地邀请许成军先生作为中国青年作家的杰出代表参加此次访日交流。届时,不仅可以与日本文学界、出版界深入交流,《红绸》日文版的宣传推广工作也可以顺势展开。不知许先生意下如何?”
这个理由合情合理,既符合当时中日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又能为《红绸》在日本的落地提供绝佳平台。
藤井省三在一旁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他强忍着兴奋,看向许成军的目光充满了崇拜与期待。
这些天他不眠不休的疯狂工作得到了最高级别的认可,他坚信,自己赌对了!
许成军就是中国的文曲星下凡!
而他能作为这颗文曲星作品的译者,哪怕只是署个名,也足以让他在日本学界崭露头角,青史留名!
许成军面对马场公彦正式而热情的邀请,以及藤井那几乎要燃烧起来的目光,沉吟片刻。
赴日交流?
走呗~
挣钱的伙计能错过嘛~
他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感谢马场先生的盛情邀请和岩波书店的看重。我认为,这对于促进中日文学交流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个人原则上同意参加。具体事宜,还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
马场公彦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而又充满期待的笑容。
这次魔都之行,收获远超预期。
一场由一部小说引发的文学涟漪,正悄然扩散至更广阔的海洋。
而藤井省三,则紧紧攥着拳头,内心在呐喊:“見たか!これが許成軍だ!俺の眼光は間違っていない!彼は日本を征服できる!そして俺は、このすべての証人であり、参与者になる!”
“看到了吗!这就是许成军!我的眼光没错!他能征服日本!而我,将是这一切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日本人啊~
畏威而不畏德。
——
12月30日。
时节已入深冬,复旦园里呵气成霜,年关将近。
许成军站在讲台上,目光扫过底下坐得满满当当的中文系学生。
他又来干嘛?
给章培横代中国文学史的课!
他和陈商君几人分工,他负责宋代文学部分。
“章老先生”美其名曰“给年轻人增加讲课经验”。
许成军心里撇嘴——偷懒就直说!
四十来岁的人还不赶快八十的理由用的好!
这会这大哥直接是没来!
“好了,我们接着说宋代文学里的‘趣事’,”许成军清了清嗓子,语调轻松,
“过去咱们看这些宋代文人,总觉得他们正襟危坐,开口便是家国天下。其实不然,他们也很懂得生活,各有各的性情。就拿苏轼苏东坡同志来说,”
他故意用了同志这个时髦又严肃的称谓,引来台下善意的轻笑。
“他写‘大江东去’,气势磅礴,这是他为革命豪情、为壮丽山河放声歌唱的一面。但他被下放到黄州期间,也没有消沉,反而积极深入生活、联系群众,研究当地饮食文化,发明了东坡肉,改善了生活。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一个真正的革命文艺工作者,既要胸怀大志,也要扎根生活,能在任何环境下保持乐观主义精神!”
苏轼这人确实也有意思。
放在现在就是深度美食博主。
被贬到哪儿就吃到哪儿,在黄州开发了东坡肉,在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到了海南还能发现生蚝的美味,并且写信给儿子说千万别让朝中士大夫知道,怕他们都跑来抢~
他顿了顿,看到学生们听得入神,继续用大家熟悉的语境类比:
“再说说欧阳修同志,他写《醉翁亭记》,表达与民同乐的思想。但他写起词来,‘庭院深深深几许’,对女性心理的观察又非常细致。这就像我们有些老革命,做报告时高屋建瓴,回家跟孩子讲故事却又耐心又生动,是一个道理。人是多面的,革命的文艺也允许并且需要这种丰富的表现形式。”
“还有那位词人张先,”许成军笑了笑,用一种分享趣闻的语气说,“他年纪很大了还有年轻的伴侣,他的朋友苏轼就写诗跟他开玩笑,说这是‘一树梨花压海棠’。你看,古人朋友之间,也开这种无伤大雅的玩笑,充满了生活气息,并不总是板着脸的。”
“至于晏几道、秦观这些词人,”
他话锋一转,回到了更主流的评价体系,“他们的作品,更多地描写个人情感,比如男女相思、离愁别绪。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
“所以啊,”许成军总结道,目光扫过全班,“我们学习古典文学,不能把他们当成泥塑的菩萨,只知道顶礼膜拜。要把他们看作活生生的人,苏轼是美食家,晏几道是人间富贵花,秦少游是忧郁男神。
他们有理想抱负,也有个人情趣,懂得生活,也会苦中作乐。这样,我们才能更全面、更生动地理解他们,理解他们留下的宝贵文学遗产,真正做到‘古为今用’。”
台下听的聚精会神。
许成军讲的也是格外开心,这些79年的中文系新生也习惯了许成军没事蹦出来一句奇怪的话,什么男神.什么人间富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