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进入1988年(1 / 2)
第213章进入1988年
“盘古一號”的成功,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但在徐燁和最高层面的严密控制下,这波澜被限制在了极小的范围內。
外界对此一无所知,依旧认为中国的计算机领域与西方有著代差。
徐燁並没有被初步的成功冲昏头脑。
他清楚地知道,“盘古一號”只是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距离真正商业化、实用化,乃至与国外產品竞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性能需要优化,软体生態需要构建,生產成本需要降低,每一项都是艰巨的挑战。
实验室的庆祝结束后,徐燁立刻召集核心团队,下达了新的指令。
“接下来,我们的任务是三线並行。”
“第一,成立『盘古优化小组”,全力提升硬体性能和系统稳定性,目標是达到甚至超越目前主流商用机的水平。”
“我们需要更快的处理器,更大的內存,更清晰的显示。”
“第二,成立“软体与应用生態小组”。”
“一台没有软体可用的电脑只是废铁。我们要开发自己的办公套件、编程工具,同时儘可能兼容国外主流软体格式,並鼓励、扶持国內开发者为我们平台开发应用。我们可以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第三,成立『生產与供应链小组”。开始设计工业化生產线,不能总是实验室手工作坊。”
“我们要实现关键部件的自主量產,尤其是cpu和存储晶片,同时降低成本,为未来的大规模推广做准备。”
徐燁的指令清晰而具有前瞻性。
团队刚刚庆祝完,就又投入了新一轮的奋战中。
有了“盘古一號”的成功经验,大家的信心和干劲都更足了。
徐燁自己则一方面利用“洞察之眼”继续为关键瓶颈提供突破方向,另一方面,他开始著手布局更宏大的蓝图一一网络。
个人电脑是节点,而网络才能將这些节点连接成强大的力量。
他深知网际网路在未来几十年將扮演何等重要的角色。
他的超市帝国、未来的所有產业,都需要强大的信息网络来支撑。
他秘密抽调了一部分精干力量,成立了“网络技术研究小组”,基於之前购入的国外网络设备和技术资料,开始攻关路由器、交换机、tcp/ip协议栈等关键技术。
目標是在“盘古电脑”可以量產之时,初步的区域网技术也能跟上,並为未来的网际网路接入打下基础。
时间在忙碌中飞逝。转眼到了1987年年底。
徐燁的超市“徐氏百货超市”已经开遍了全国主要大城市,形成了强大的零售网络。
这不仅是巨大的现金流来源,更是他未来推广电脑和网络技术的天然试验场和应用场景。
他已经开始规划,在大型超市內设置电脑查询终端,以及未来连接各超市的仓储管理、物流调度系统。
家里,三个小傢伙已经会跌跌撞撞地走路,咿咿呀呀地学语了。
他们脖子上的平安符一直戴著,温润如初,似乎伴隨著他们的成长而微微调整著气息,让孩子们几乎从不生病,身体健壮得让医生都称奇。
安保团队在雷刚的带领下,兢兢业业,將一切潜在风险都隔绝在外,让徐燁可以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地去拼搏。
经过近一年的优化和准备,“盘古电脑”的商用版本一一“盘古1型”终於定型。
其性能稳定,达到了国际上中端商用机的水平,完全满足了办公、学习和基础开发的需求。
虽然软体生態还比较薄弱,但基础的办公套件和几种程式语言已经適配完成。
更重要的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巨大的资金投入,关键部件的生產线初步建成,虽然良品率还有待提高,成本也远高於国际市场价,但至少实现了从设计到製造的全流程自主可控。
1988年春天,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
华夏通讯公司召开了一场小规模的新產品发布会。与会者只有受到严格筛选的国內几家大型国企、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代表,以及少数几位得到授意的官方媒体记者。
发布会上,徐燁亲自揭幕了“盘古1型”个人电脑。
没有过多的喧譁和造势,徐燁的演讲平静而有力。他介绍了“盘古1”的性能参数,自主创新的技术亮点,以及它对於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台下先是寂静,然后是难以置信的窃窃私语,最后化为了雷鸣般的、带看激动和震撼的掌声!
许多老专家眼眶湿润,他们深知在这一领域实现零的突破有多么艰难和可贵。
消息通过官方渠道有限度地发布后,如同一声惊雷,首先在国內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然后迅速传遍了全球科技界!
西方世界的第一反应是怀疑和难以置信。
“中国个人电脑完全自主这不可能!”
“一定是仿造或者组装的了什么!”
“他们的晶片从哪里来的作业系统呢”
然而,当一些海外机构和公司通过特殊渠道拿到机器进行拆解和分析后,他们震惊地发现,核心处理器指令集架构、作业系统內核、图形界面系统。
全都是陌生的、自成体系的!虽然能看出借鑑了一些现有技术的思路,但確確实实是全新的创造!
“盘古电脑”和“盘古os”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以一种开创者的姿態,硬生生在被认为绝无可能的地方,开闢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封锁和打压隨之而来,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猛烈和直接。
技术禁运清单迅速加长,各种污名化的论调开始出现,试图將“盘古”扼杀在摇篮里但这一次,徐燁和他的国家已经有所准备。
最高层面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
“盘古1”被列入政府採购目录,国企、机关单位、军队、科研院所和高校被鼓励优先採购。
虽然性能可能稍逊,虽然软体还不够丰富,但“安全可控”这四个字拥有了压倒性的分量。
徐燁也早已布局。他利用不断增长的政府订单,持续投入研发,快速叠代產品,並大力投入软体生態建设,举办开发者大会,提供激励基金。
他知道,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他不仅是在经营一家企业,更是在进行一场关乎国家未来科技命运的“抗战”。
前路必然充满艰难险阻,但他身后,有家人的温暖,有平安符的默默守护,更有整个国家崛起的意志作为后盾。
徐燁站在科研中心的顶层办公室,俯瞰著已经工的工业园区。
他没有想到,自己竟然真的能够如此成功。
手机、通讯设备、电脑、电脑系统、汽车。
涉足的这么多高端產业,竟然都获得了初步的成效。
虽然,只能在国內销售,但是已经填补了上辈子的空白。
也许,这就是重生者应该干的事情吧
“还有两年就迎来90年代了,不知道未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徐燁喃喃自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