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回 宝刀出鞘(2 / 2)
“嗯!”周斌义听了张汝霖这话,有些黯然神伤,“东家,我要没记错的话,您这说的是《天津条约》的签订过程。”
“是,没错!这次在大沽口脆败,令大清上下忍辱负重,励精图治。同年,绞杀太平军赫赫有功的名将僧格林沁,正式开始重修大沽炮台。可是,是时,大清国库空虚,没有多余的银两可供使用,便在天津卫摆下酒宴,广邀各界名流,希望大家慷慨解囊。按理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天津卫的老少爷们儿们,应该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可当时,酒席筵前,竟然没人给僧格林沁将军面子,除了一人!”张汝霖说道。
“我猜,这人一定是我们的老东家!”韩金镛说道。
“没错,正是家父。是时,家父做盐业的生意,已经颇有些家业,他听闻僧格林沁将军的说辞后,既把这个当成是自己仕途晋升的阶梯,也是确实想为国家出些力气。再加上,家父本身也曾经也曾出资绞杀太平军,与僧格林沁将军颇有些渊源,两人一拍即合,由家父出资、出人,僧将军主持,添设大沽海口水师,重修大沽炮台,在大沽口南北两岸各建炮台三座,在北塘整修炮台,在双港新建炮台,累计安装了将近一百七十余门各式大炮。”张汝霖说道,“虽说我们散尽了万贯家财,但确实收到了奇效。咸丰九年的时候,洋人又来大沽口挑衅,咱们的清军,这次可没丢脸,在僧格林沁将军的指挥下,共击沉敌舰四艘、重创六艘、俘虏两艘,毙伤洋兵将近五百人,大大鼓舞了国人!”张汝霖豪迈之情更加溢于言表。
“是,这些年咱们跟洋人打交道,咱们大清跟洋人打交道,好像都是居于劣势,唯独咸丰九年这一战,确实是打的令人欣慰!”韩金镛说道,“我虽然没亲历,但听村里的老人说过,在读史书的时候,多多少少也从侧面了解过。”
“孩子,这打仗和闯江湖不一样,闯江湖是个人的行为,讲究的是一人独力闯出名堂,可是打仗,确实国与国之间的对垒,讲究的不在一兵一卒的得失,而是整体的胜利。有的时候,为了胜利,甚至要牺牲掉局部的利益。”周斌义说道,“古语有云‘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你得理解,这战争的血腥,在某些程度上,确实是‘成王败寇’的道理。”
“是,孩子明白,但为国尽忠、为百姓出力,原本就是应该的,咱们习武之人,平日里权且要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权且要伸张正义,在国家这个层面上,更是大是大非,咱习武之人更要出力!”韩金镛点点头。
对韩金镛而言,今日获赠宝刀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这些平日里只在书中读到的道理,如今就活生生的出现在自己面前。
“僧格林沁将军指挥有方,带军有方,因此得到了咸丰帝的赏奖,家父资助有功,被赏一品大员。可是家父看重的,却不是朝廷的封赏。”张汝霖说道,“怹看重的,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义气。僧格林沁将军也是明白人,他知道,若不是家父的资助,这一战必败,于是私下里,把他珍藏的宝刀相赠,就是如今这把刀。”
话说至此,韩金镛倒吸一口凉气,他说道:“此刀如此贵重,君子不夺人之美,韩金镛焉敢承受!”
“嗨,孩子,叫你收,你便收,宝刀本该配英雄。”张汝霖说道,“如此一把宝刀,如若只是拿来镇宅,真是有些暴殄天物了,希望你好生习学,有朝一日能用此刀报效国家,也不枉我今日赠刀!”
“韩金镛必然如同诸多前辈一样,把民族大义系在心间!”韩金镛听到此处,不再推辞,他“呛啷”一声按动绷簧,宝刀出鞘,竟然兀自发出了“嗡嗡”震动的声音,这声音摄人魂魄,让人听起来真是有些胆寒,韩金镛却不以为意,平静的问道,“东家,却不知此宝刀,是个什么名字啊?”
“说来惭愧,家父获赠此刀的时候,确实听僧格林沁将军提起过,但僧将军用的是满语,咱们汉人听不懂,也记不住!”张汝霖说道,“既然这刀是僧格林沁将军所赠,所以家父自获赠此刀后,便称呼其为‘僧王刀’。”
“小金镛,这刀果真是与你有缘。有时,不是人选宝刀,而是宝刀选人。”周斌义点点头,说道,“刚刚,你抽刀出鞘的时候,宝刀无故自鸣,显然是它已经自认遇到了明主。既然如此,你就用这‘僧王刀’,给我我东家耍一套刀法吧!”
周斌义一时兴起,提出了自己的要求,这却要了韩金镛的短。
与外公习武多日,韩金镛并非没练过刀法,可自己的刀法,照着周斌义,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平日里,人们用“献丑”自谦。今日里,韩金镛怕是真的要献丑了。
想到此处,韩金镛有些犹豫。
张汝霖却来了兴致,他说:“对啊,韩金镛,我见你年纪轻轻仪表不凡,当真是有些本领的,何不在今日,展现给我和周教师爷看看?”
韩金镛进退维谷、左右为难,霎时间僵在了原地。
他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