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外(2 / 2)
盛望山嗤之以鼻地评价道,后又深看一眼苏宝儿。
“我不管你和莫鹤生是什么关系,但大是大非面前,你要拎得清。”
这是盛望山留给她的最后一句话,是劝诫,也是警告。
苏宝儿躺在船板上的太妃椅摇摇晃晃,她微微转头,就能看见一旁同她一起晒太阳的莫鹤生,只不过他整个人都陷进了白绒大氅里,脸苍白得犯着青光。
这会儿他的右手已经不是大白萝卜了,而是轻轻巧巧挂在脖上,手指也渐渐能活动了,包神医医术确实可以,这手倒是恢复得比常人要快。
她伸手一捞,端起矮几上的桂花芝麻汤圆,汤圆软软糯糯,一咬,桂花芝麻就如流沙般淌了出来,甜而不腻,极其美味。
船上备了很多苏宝儿喜欢的点心,路过知闲山庄附近时,还把山庄里那位余杭籍宋大厨带上了船,每日变着法的给大家做好吃的。
但来来去去,苏宝儿还是最喜欢桂花芝麻陷的汤圆和桃花糕。
虽然现在都不是桃花和桂花的时令,但架不住宋大厨妙手备材,什么都有。
他们知闲山庄出来的人,是不是都是百宝箱,要什么有什么?
但她不知道的是,这宋大厨的桂花干是莫鹤生提前写了信让他备的,找遍了附近的四季桂才凑到的小小一盒,正好够这一路上吃的。
莫鹤生一直都记着苏宝儿喜欢吃桂花芝麻馅的汤圆。
只是苏宝儿却不知莫鹤生的良苦用心。
她吃完汤圆,将椅子拖到莫鹤生边上,倚着扶手,拿手指在他脸上描摹光影的轮廓。
即便他现在脆弱得好像一碰就碎,但是他好像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笑着的。
她的手指刚一抚上他的嘴角,就被莫鹤生抓住了。
随后,才见他迷迷怔怔地睁开眼,羽毛般的长睫毛轻轻绽开,又缓缓阖上。
“怎么了?”
他声音带着久睡过后的喑哑,低沉且温柔。
苏宝儿倚着扶手,望着林默之有些呆,忽然语出惊人:“我想亲你。”
莫鹤生这才微微怔住,仰头朝苏宝儿看了一眼,眼前忽就一黑,带着桂花芝麻汤圆甜糯味道的唇瓣,如蜻蜓点水一般在他唇上一碰即逝。
苏宝儿得逞后,笑嘻嘻地便要逃开,却被莫鹤生牢牢攥住了手,拽到了怀中,莫鹤生低头欲要讨回来,就见林默之从船顶上翻了下来:“二哥,我们……”
好巧不巧就这么撞破了他哥的好事。
苏宝儿从莫鹤生怀里挣了出来,嘻嘻哈哈扭头朝手足无措的林默之扮了个鬼脸,鬼脸还没做完,苏宝儿就脸色一变,从太妃椅上跳了起来。
下一刻,盛桃就从船的另一头跑了过来:“到了到了,到青城山的地界了!”
***
青城山,天师道正一盟威派的修道之地,此处有三十六峰、七十二洞、一百零八处胜景。
相传,早在老祖天师来青城山之前,曾有一大批逸隐之士在此修道成仙,所以一直被誉为道家五大洞天福地之一。
天师道也不负此地美誉,几百年来出了不少得道天师,多为武学宗师,或者得天美眷的活神仙。
近年来最出名的人物就是明诚真人,他仅凭一柄桃木剑,一杆拂尘,一方八卦堪舆盘,便能独坐山中而晓天下事,立山巅而败天下人。
当年明诚真人留下一句“双刀刺云舞绣衣,佛道知闲有璇玑”后便羽化登仙,继任的天师张宣陵是其得道高徒,据说他早年仅凭一柄桃木剑,便能挑遍上山学艺者,就连当年太祖皇帝萧晔上山求明诚真人指点迷津时,都要尊称张宣陵一声小师叔。
但自他继任天师后,就再也未曾见他下过青城山,也未曾见过他的桃木剑出鞘,但众人皆拜服于他甚至尊称他一声宗师,可见不是等闲之辈。
若要上到张宣陵所在的清虚宫,必需要拾级而上九千梯到前山的建福宫递名帖,但是首先是要能入山门。
前山山脚下,小道士温声细语地婉拒了众人,说是近些天青城山正在准备罗天大醮,不接待香客。
莫鹤生站在最前,躬身作揖:“莫某正是知道贵派正在准备罗天大醮,故特地远道而来敬献香火五千两,聊表心意。”
他手一扬,七八个挑夫挑着两大箱装满银子的红木箱上前而来,莫鹤生回头一个眼神,日进便将木盖掀开,里面白花花的银锭绽开摄人的光芒。
谁料那小道士只是躬身再一揖:“莫居士请回吧。”
莫鹤生折扇微摇,笑意不止:“香火一万两。”
小道士一僵,但婉拒的话仍然未变。
莫鹤生收起折扇,容色未变,眼睛都不眨地继续道:“香火两万两。”
随着他的不断加价,后方小树林里不断有挑夫挑着沉甸甸的大箱子上前而来。
小道士终于变得有些局促了,他咬着下唇纠结了片刻,作揖道:“莫居士请稍候,贫道进去请示一下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