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且隋 > 第7章 宫墙深处的皇祖母爱

第7章 宫墙深处的皇祖母爱(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第一阶段的行动,在太皇太后萧氏看似不经意的、充满祖母慈爱的提议下,以一种完全合乎礼法、冠冕堂皇的方式,悄然开启了。

一份以内宫名义起草,经过政事堂诸位辅政大臣“商议”——这商议更多是走个过场,以示对辅政制度的尊重——最终用皇帝印玺明发宫中的诏书,在这样一个雪后初霁的清晨,颁布了。

诏书言辞恳切,引经据典,充满了祖母对孙儿的慈爱与期盼,任谁也挑不出错处:

“皇帝冲龄即位,身负社稷之重,虽天资聪颖,夙慧天成,然宫闱礼仪、经史典籍、帝王心术,不可不早习也。朕观古之圣王,皆有良师益友在侧,朝夕启迪,方能明德知理,泽被苍生。为裨益圣学,涵养德性,特选置宫教,以辅弼左右,朝夕纳诲,庶几圣功日进,克承大统……”

诏书的核心内容有二,条理清晰,目的明确:

其一,选“女师”二人,拟定为正三品宫官。

这人选标准,颇为讲究,需出身韦氏、独孤氏、萧氏等昔日关陇望族或是南朝侨姓高门中的年长寡妇,。

当然,前提是这些家族历经清洗和战乱,还能找到符合条件且足够“懂事”、懂得感恩和依附皇权的合适人选。

年龄,严格限定在三十至四十岁之间。

要求性情端方,熟读诗书,精通礼仪,且需是经历过家族起伏、深谙世情冷暖、知道进退分寸之人。

名义上,她们是“教授皇帝和后妃们礼仪、经史”,听起来像是地位超然的高级保姆和学识渊博的家庭教师。

但萧皇后的真正用意,远不止于此。

她要借此在皇帝身边,安插绝对可靠、只效忠于她和她所代表的皇权的眼线与守护者。

这些妇人,阅历丰富,心思缜密,将如同最灵敏的传感器和最忠诚的守卫,不动声色地监控着宫内的一举一动,尤其是那些围绕在皇帝身边的宦官、侍女,甚至是偶尔得以入宫的朝臣女眷的言行举止。

她们要确保皇帝听到的、看到的、接触到的,都是经过筛选的、无害的,或者至少是能够被她及时知晓的。

她要为孙儿打造一个相对纯净、可控的信息茧房,隔绝那些过早的、可能引致歪斜的影响,尤其是来自某些权臣的“善意”引导。

其二,选“侍读”四人,拟定为正五品宫官。

这才是萧皇后此番布局真正的重头戏,是她长远谋划的根基所在。

人选要求,年龄在十三至十五岁之间,出身必须在朝大臣或仍有影响力的贵族之家,需品貌端庄,举止合度,略通文墨,性情以温婉柔顺者为佳。

名义上是“陪读、侍墨”,听起来像是高级书童和秘书,负责红袖添香,陪伴皇帝度过枯燥的学习时光。

但实际上,她们就是萧皇后为孙子精心预定的未来妃嫔预备队!

让这些家世不俗、容貌姣好的女孩子提前入宫,熟悉宫廷环境,适应皇家规矩,与皇帝朝夕相处,培养感情。

哪怕是单纯姐弟之情,亦是未来亲密关系的基础。

同时,她可以近距离、长时间地观察这些女孩的品性、才智、心术。

看看谁最贤淑,谁最聪慧,谁最有可能成为未来母仪天下的合适人选,或者至少是能够稳固后宫的贤德妃嫔。

这,无异于一场长期的、隐蔽的选秀,其效果远非一次性的甄选可比。

为了不显得过于扎眼,也为了给这些女孩一个正式的身份方便在宫中活动,避免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萧皇后援引隋制,授予这四位“侍读”“才人”或“宝林”的位号。

这在隋朝后宫二十七世妇的体系中,属于中下层,地位不高不低。

既给了名分,显示皇恩浩荡,又不至于过早引来过多的关注、嫉妒和朝野的非议。

堪称恰到好处,分寸拿捏得极准。

皇帝敕旨下发至政事堂,几位大佬的反应各异,却也都在萧皇后的预料之中。

杨子灿拿到这份敕旨副本时,正在政事堂那间宽敞却略显压抑的值房内,与诸位辅政大臣一起,与户部尚书杜如晦对着摊开的大幅漕运舆图,商议着新渠最后一段的预算和民夫调配。

窗外雪光,映照着他略显疲惫却依旧锐利的侧脸。

他快速扫了一眼内侍送来的文书,嘴角几不可察地勾起一丝玩味的、仿佛看透了一切却又懒得点破的笑容。

然后,展开正本,在正文末尾“永安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的后面,提起紫毫笔,蘸了朱砂墨,三指单钩,悬腕运笔。

“尚书令臣子灿”,然后在灿后,花押——一个圆圈,中间随意一点,日。

一气呵成,不断不描。

后轻吹帛面,待墨色干透,防止洇染才可。

这,算是“副署”完成。

裴矩,接到文书时,布满皱纹的脸上古井无波。

等仔细读完,他才微微抬了抬眼皮看了看对面同样古井无波的杨子灿。

那眼神浑浊,却仿佛能洞悉人心最深处的算计。

他什么也没说,随即提笔在那份审议文书上,流畅而沉稳地署上了自己的名号。

“右仆射臣矩”,花押,是一笔横折带钩的样式。

前后过程,和年轻的杨子灿别无二致,仔细,认真,潇洒。

苏威,年纪最大,资历最老,当然官位不是。

此刻,正坐在铺着厚厚裘皮的躺椅上,听旁边书佐读诏书内容。

这,是皇太后和皇帝给予他的特权。

他捻着胸前那把精心打理、雪白如银的胡须,昏花的老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随即,颤巍巍地坐直了些,对着几位同僚,说了句:

“陛下年幼,确需良师益友辅佐,以明事理,通人情。”

“太皇太后思虑周详,此举甚善,甚善。”

这话说得四平八稳,既表达了对皇室决定的尊重,也隐含了对培养皇帝的支持,让人挑不出毛病。

署名“内史令臣威”,花押是三点缀笔,独特写意。

这,也算是投了赞成票。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