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从白蛇传开始 > 分节阅读 248

分节阅读 248(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宋江就是宋江,来了并没有多久,已经在梁上形成了他的影响力。

宁采臣的到来,无论是吴用,还是宋江都很担心。对他们来说,宁采臣显然是他们掌控梁山的最大障碍。

虽然他们掩饰得很好,担忧之色一扫而过,但是还是让宁采臣看到了。

“大人怎么有时间来我梁山”宋江带着憨厚的笑意,但是一开口还是暴露了他的目的。

我的梁山听听,还真是迫不及待啊

宋万不满道:“宋头领,今大人本就是我梁山的二寨主。身为寨主回自己寨子,又有什么不对的”

宋江尴尬一笑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我是怕宁大人来我梁山的事传了出去后,对大人的仕途不利。”

从他幽黑的脸上,没有人可以看出他是否在脸红。圣堂但是语气却是十分真诚,他的声音有着特珠的感染力。

这时晁盖说:“好了,大家不要站着啦回聚义厅再详谈。”

上山的路上,宋万对宁采臣说:“师父,自打这黑炭头来了之后,这梁山便变了样。许多兄弟都投向他们一边,重新开始做起了买卖。”

梁山,宁采臣是有大用的,他实在是不想把梁山浪费在内斗上。而如果梁山再走回老路,就这么消亡,实在是可惜。

宁采臣问道:“寨主呢他不管吗”

宋万尴尬一笑,说:“寨主自从迷上了修道,寨子里的事便很少过问了。”

不是很少,而是几乎没有。

宁采臣没有多说什么。因为他知道王伦绝不会是宋江的对手。

对一些做大事的野心家,任何挡路者,他们都是会千方百计地加以扫除的。与其王伦作为他们的绊脚石死去,留下身后的骂名的话,还不如什么都不管,至少不会挨骂。

“咦这是尚二狗子吗,你做到头目了。”上到山上,看到门外的熟人。宁采臣笑着打招呼。

这个人很有意思,宁采臣几次上山,都是他前后忙碌侍应着。宁采臣让他不用如此,他却说和宁大人多亲近一下,可以沾上些才气。

对这么个人,宁采臣自然是记得很牢。

每次宁采臣和他说话,他都会低着头,不敢说话。

但是这一次,他都站得笔直,大声说:“大人,我已经改名叫尚刀了,是宋头领帮着改的。”

宁采臣不是个有太多城府的人,尚二狗子的话让他的笑容僵住。

再看看前面的宋江一应人等,频频回头看着宁采臣,等着他的反应。

宁采臣的心一沉,改变了他的目的。

吴用和宋江看宁采臣这么简单便变了脸色,不由相视一笑,他们的意思很明白。这么没有城府的人好对付。以往是自己吓了自己了。

在上山之前,一开始吴用是不同意宋江上山的,说了许多宁采臣的神奇。这是心已经害怕了。按他的意思,是不如另起山头。

但是梁山由于有了宁采臣的大量注资,不仅兴旺更胜历史,名声、财势、兵力,这些都是任何一处山寨都比不了的。

宋江舍不得放弃。圣堂一开始便起了谋夺粱山的心思,就这么不要了前期的准备工作不是全都白费了吗

那些追随宋江的人更是说,这肯定是学究先生只顾着自己过好日子,而忘了哥哥的大义。

这样一来,反倒逼得吴用同意。“哥哥非要上山,必须得师出有名。这名不求盖过宁采臣这人,至少也不能差了。”

“学究以为当如何做”

宋江这一问,问出了历史上宋江上有名的“师出有名”。

宋江这个人的战略眼光,或者说是野心。是王伦、晁盖这样的梁山一把手比不了的。他被发配到浔阳江的时候,喝了酒在墙上题了反诗:“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俗话说酒后吐真言,在他情绪特别激动的时候,把他内心最真实的东西呈现出来了。就身份来说他也只是一个郓城县的小吏,而王伦和晁盖都是中产阶级地主,他们一样对自己这样的社会身份不认同。但他与两位“前任”的区别在于,他对于梁山的未来有更长远的打算。这就是晁盖和王伦跟宋江最不一样的地方。也就是说,王伦与晁盖二人想的最多只是占山为王。而宋江从一上山,就想着梁山最终的方向和目标。

这也是吴用看中他的原因。所以在宋江上梁山,吴用是出了大力的,哪怕会因此得罪宁采臣。

吴用说:“从古至今的义者,从陈胜王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再到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师出有名都重中其重。汉末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是这个道理,刘备用汉室宗亲的身份来兴复汉室一样都是这个道理,目的只有一条,就是让自己的所有行动都天经地义。而这一点王伦和晁盖二人,没做过,甚至没有想过,这就是哥哥的机会。”

“可是怎么做”宋江本身也是懂得名声的重要性的,他怎么说都是个文人,自然不可能不知。

这时李逵嚷嚷道:“学究先生,你是个啥意思,难不成是要咱们绑了皇帝老儿,逼那个官就犯这官儿也真是,好好的官不做,做什么寨主”

李逵是直肠子,没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吴用解释了这么多,他是一句没听明白。他只知道宁采臣是个官,还是个很厉害的官,比宋江哥哥都厉害,这上了山哥哥就做不了主了。

本来在李逵看来,既然这山上有主了,再找一个好了,可是宋江哥哥不同意,也就帮着出主意。而在他看来,宁采臣是官,那么能管住宁采臣的自然就是皇帝老儿了。没什么不对。

“铁牛,休得胡言乱语”不过李逵的话却激怒了宋江。

宋代有一个官职叫“保义郎”,品级不太高,但很尊贵。皇上微服出行时,让别人称呼自己为“保义郎”。宋江的绰号为“呼保义”,意思是宋江对皇上的无比忠诚。水浒传第九十回写宋江征辽功成后,“加宋江为保义郎”,可谓得偿所愿。而在水浒传里,宋江多次提出要保住梁山“替天行道”的意义,知道快死也记在心中杀李逵。

由此可见李逵的主意有多臭了。

可是李逵就偏偏听他的,他一发火,李逵就像个鹌鹑一样,不出声了。

这一点上还真有些像汉末的刘备,刘备一出声,张飞同样变鹌鹑。

但是宋江与刘备不同的是,兄弟死了,他会一怒发兵报仇,哪怕明知道这与他的战略不符,明知道可能会因此灭国。而宋江却是送自己人去死。这与刘备的不追随自己,也不杀,宋江的义显然是存了更多的利用,而非真的讲义气。

义气不过是他的伪装,为了出人投地的伪装。这和后世一些办公室职员每月请同事吃饭是如出一辙。点点曾有份工作便是如此,没请过,让开了,一打听才知道全办公室就咱没请过。初工作的朋友引为鉴戒啊

“学究先生,你接着说。”

吴用点点头,说:“首先是师出有名,在下想了一个童谣: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

“这东西有用”李逵小声嘀咕。

“好,好”宋江瞪了他一眼,宋江很高兴,已顾不上训斥李逵了。“学究先生接着说。”

别人不明白,他是明白,一个能写出“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反诗的人,这童谣太简单了。

“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此诗所应的不就是他宋公明,这便是天然合法性。

此童谣一出,宋江相信吴用是真心帮自己了。他现在大有一种刘备初得诸葛亮的心情。

老实说,虽然他不相信吴用会是个贪图享受的人,但是什么话听多了,也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