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供应链的极限压力(2 / 2)
“二重的全锻钢方案抗冲击性好,洛轴所的超硬合金方案可能更耐磨,我们要做两手准备,确保攀西矿的生产设备不掉链子!”
楚星河:“收到!我马上要他们的技术参数和交货周期。”
这时,视频会议界面亮起,集团何彬总工的身影出现。
“情况我知道了。刚与航天科技集团协调过,他们为某型号研制的碳碳复合材料(碳纤维为增强项,碳为基体项)生产线,可以临时调剂部分产能给我们做技术验证。”
“虽然应用领域不同,但基础工艺有相通之处,或许能加快沈金属新材料的成熟速度。”
刘希尧追问:“何总,是连续纤维增强的碳碳复合材料吗?雷霆-15的过载和热冲击环境非常严苛……”
“所以需要你们技术部立刻派专家组赴京,联合航天科技的团队和北航材料学院的专家,共同攻关。”何总工调出数据共享页面。
“北航在超高温防氧化涂层方面有最新突破,正好可以弥补碳硅材料在某些极端工况下的短板。”
“我们要集合全国的优势力量,为雷霆-15,也是为未来更多型号,蹚出一条完全自主可控的材料路子!”
我快速记录着各方支援方案,内心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
这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眼前雷霆-15的供应链危机,更是一次对国家高端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的极限压力测试。
保卫处徐浩的内线电话再次接入:“孙琳,国安部门提醒,近期针对军工供应链的恶意网络活动加剧,特别是新材料和关键工艺领域。”
“已经升级防护措施。”我回应道,“所有技术交流启用最高级别加密通道,外部数据输入严格执行隔离审查。”
“我们必须像守护导弹本身一样,守护好研制它的每一个技术环节。”
会议持续到深夜,当一份融合了国内多家顶尖单位技术优势的应急与长远相结合的方案最终形成。
当我们的新型战机大批列装之时,它机腹载弹仓中挂载的主要型号,正是我们为之倾尽全力的雷霆-15。
我攥紧手中那份写满协作单位名单和关键技术节点的方案,抬头看向屏幕上依然亮着的一个个视频窗口。
北京、沈阳、成都、攀枝花、洛阳……代表们虽已面露疲惫,但眼神依旧坚定。
何总工最后总结道:“今天遇到的困难,恰恰证明了我们坚持自主可控这条路是对的。”
“雷霆-15不仅要打得远、打得准,更要它的‘身体’里流淌着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安全可靠的‘血液’。”
“这不是一个厂、一个所的任务,这是整个中国军工体系的共同责任!”
散会后,我将最终方案录入保密系统。
在工作日志的结尾,我写下这样一段话:“外人只见雷霆划破长空的威仪。”
“却不知每一公里的射程延伸、每一克的结构减重,背后是跨越千山万水的资源调配、是无数科研单位协同攻关的智慧结晶。”
“供应链的极限压力,压不垮系统性的支撑能力。这就是中国国防工业的底气。”
“这不是依赖单个技术或资源,而是依托一个能够集中力量、自主创新的完整体系。”
“我们守护的,不只是一型导弹,更是这种能力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