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新生命的重量(1 / 2)
医院里,我正在看着化验单上的结果,“怎么样?”张涛的声音从旁边传来,我听出了那么一丝藏不住的紧张。
我把那张单子递给他,没说话。
他接过去,低头看了好一会儿。视线在那几行字上来回反复着,好像那几行字需要反复确认。
然后他抬起头,嘴角慢慢扬起来,眼角的纹路都舒展开了。
这时我对他说,“医生说宝宝很健康。”
“嗯。”他应了一声,手不自觉地按在我小腹上。
目前那里还很平坦,什么也感觉不到,可又好像什么都不同了。
“真好。”张涛伸出手,覆在我的手背上,紧紧握了一下。他的手心很暖,“真好,孙琳。”
我们俩站在医院门口的台阶上,车来车往。初秋的风吹过来,带着凉意。
喜悦是真实的,像暖流一样在我们之间传递。但很快,这暖流底下,另一股更现实的潮水也很快漫了上来,似乎要冲淡那点欣喜。
所里正在攻关的“利剑”项目,正卡在最吃劲的节骨眼上。
数据协调、跨部门会议、外协厂进度跟踪、网络安全实时巡检……
我手头的那一摊事,就像一台精密仪器里咬合最紧的齿轮组,一个停转,可能就影响全局。
楚星河那小子虽然能干有冲劲,但经验还浅;王柏细心稳妥,可关键时刻魄力不足。
自打陈主任退休后,技术支援中心的担子,大部分压在了我身上。
现在,偏偏就是现在……
“我粗略算了下时间。”我声音有些迟疑,像被风吹久了一样。
“预产期大概在明年夏天。”
“夏天好。”他立刻接话,语气刻意放得轻松,“不遭罪。”
他看着我,眼神里的喜悦慢慢沉淀下去,换成了几乎要满溢出来的担忧和理解。
“到时候,你忙地那个项目应该能告一段落了吧?”
我知道他在安慰我,也在宽慰他自己。可“利剑”这种国家级的重点型号,节点的推迟几乎是常态,谁敢打这个包票?
每一次技术突破背后,都是无数个不眠之夜和难以预料的难关。
“嗯,希望吧。”我低下头,看着自己的鞋尖,“就是……就是接下来这半年,所里肯定是关键期,会特别忙。我……”
话堵在喉咙里,后面那句“我可能没法像以前那样拼了”或者“我得请假了”,怎么也说不出来。
我总感觉在这个节骨眼上提这些,像是一种背叛,像是一种临阵脱逃。
脑海里闪过赵工他们团队天天泡在实验室和机房,熬得通红的眼睛。
闪过每一次数据传递,每一次协调联络,都可能影响整个进度。我不能在这时候掉链子。
我不能退,至少不能现在退。
可肚子里这个刚刚扎根的小生命呢?它需要安稳,需要营养,需要休息。
一种混合着喜悦、焦虑,夹杂着无法言说的愧疚和必须咬牙坚持的决然,像一团乱麻,死死缠住了我的心。
张涛没催我,他只是握紧了我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