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重新拟定合同(2 / 2)
乡政府外不远处有家德福饭庄,老板炒的几个家常菜味道不错。
三人进去时,店里已经没什么客人了。
老板娘迎上来。
“哟,曲乡长来了!还有两位小同志,快里边坐!”
曲元明找了个靠窗的角落坐下,点了四个菜一个汤,又要了三瓶啤酒。
菜很快上齐。
辣子鸡、酸菜鱼、蒜蓉青菜,还有一大盆番茄鸡蛋汤。
“来,为石头村,也为我们自己,干一个!”曲元明举起酒杯。
“干!”李哲和周岩举杯响应。
啤酒下肚,话匣子打开了。
“曲乡长,石头村这下可算是活了!一百块一吨,一车就是三万八,一天拉个两三车,一个月下来就是二十多万!全村一百多户,平均一户能增收近两千块!”
李哲算着账。
“这还只是开始。”
周岩补充。
“等我们的开采和运输走上正轨,效率还能提。而且,这种品质的青石,一百块一吨,其实还是友情价。”
曲元明夹了一筷子辣子鸡。
“卖资源,终究是最低级的模式。石头山的储量是有限的,总有挖完的一天。而且,一旦我们大规模开采,对环境的影响也要考虑进去。我们不能为了今天的钱,断了子孙后代的粮。”
他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沿溪乡的行政地图。
“石头村的成功,只是一个范本。它证明了我们的思路是对的,沿溪乡不穷,只是没找到正确的路子。”
“我们全乡十三个行政村,除了石头村,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特点。现在,你们两个,一个是数据官,一个是技术官,都给我分析分析,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应该放在哪?”
李哲来了精神,他放下筷子,凑到地图前。
“曲乡长,我之前整理过全乡的资料。您看,后山坪,在咱们乡的东边,有大片的竹林,面积超过三千亩。但他们现在的模式很粗放,就是砍了竹子当原材料卖给县里的竹制品厂,价格低得可怜,一根毛竹才几块钱,附加值极低。”
周岩接话。
“后山坪的土壤偏酸性,气候湿润,确实适合竹子生长。但如果只卖原竹,太浪费了。竹笋、竹编、竹炭……深加工的产品线太多了。不过,引进技术和设备需要投入,村民未必愿意。”
“你们说的都有道理。”曲元明开口。
“清水村。”
李哲和周岩都愣了一下。
“清水村?”
李哲有些不解。
“曲乡长,清水村的数据我看过。人均耕地面积是全乡第一,水资源也是最好的,有一条清水河穿村而过,水质常年达到二类标准。但……他们也是最穷的村之一,人均年收入倒数第三。”
“对。”
周岩也想不通。
“我分析过,那里是沙壤土,透气性、渗水性都极好,加上水质优良,非常适合种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可他们偏偏就死抱着玉米、水稻不放,简直是捧着金饭碗要饭。”
“这就是问题所在。”曲元明一字一句地说道。
“最好的土地,最好的水,却种着最低效的作物,过着最穷的日子。你们不觉得这很奇怪吗?”
是啊,太奇怪了。
这里面一定有他们从数据和报告上看不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