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401(2 / 2)
也在这个时候,荀彧发现这个人年龄虽然只有十五岁左右,可是生得唇红齿白,十分好看,若不是这个人穿了男装,荀彧定然要误会他是一个女人。
“多谢小兄弟告之”荀彧当下抱拳说道。
那个人笑了笑,然后说道:“不用客气,来者是客,我荆州欢迎四方有才之士来荆州做客”
“公子,快些,再不快些,就要迟到了,赶不及上课了。”就在这个时候,在这个人身后的书童忍不住提醒道。
“再次告辞了”那个人说着抱拳便随着书童赶紧走了。
这个荆襄真是一个繁华的地方,如此繁华的地方,真是让人产生一种回到太平盛世的感觉。若是天下能少一些战乱,多一点安定那该多好
不知不觉中,荀彧竟然这样想到。突然间荀彧有一种奇怪的感觉,那就是自己这次来这里的任务竟然是要将祸水南引,将荆州引入战火当中,想到这里,不知道为什么荀彧竟然生出了一种于心不忍的感觉。
“老爷老爷”旁边的车夫看到荀彧一脸发呆地看着那个梨园的招牌,一时间忍不住唤道。
“哦”荀彧回过了神,然后看向车夫说道,“走吧,去汉王府。”
这汉王府果然是气势恢宏,虽然没有长安或者洛阳的宫殿那么庞大,那么有气势,可是却绝不是一般的小王府。
门外站着的那两队护卫,一个个都是精壮的汉子,身材高大,精神奕奕,让人看了不由生出一种“不敢高声语”的感觉。
“麻烦通报一声,便说曹丞相派使前来求见刘皇叔”
荀彧让马车夫地上书函,然后抱拳对其中一个护卫说道。那个护卫看了两眼荀彧然后问道:“敢问先生姓名。”
“在下尚书令荀彧。”荀彧当下抱拳说道。
那个护卫点了点头说道:“你稍等一下,我马上给你去通报。”
没到半个时辰,那个护卫从来面跑了出来,他说道:“我家主公如今正在和朝臣商议大事,暂时没空见大人,还请大人到驿馆歇息,等候召见”
护卫说着便让人将荀彧领到离宫殿不远的驿馆去。
荀彧早知道,刘备肯定不会急于见自己的,肯定会冷自己一段时间,以示威仪,当下也不急,只是笑着说道:“如此便劳烦诸位领路了。”
第六卷天下始三分第095章大棒、毒药加萝卜的政策
公元201年夏末。整个本是平和的中原大地,因为袁绍称帝,又陷入了一片让人恐惧的愁云惨淡当中。战争的气象,瞬间在空中弥漫。
而远在西蜀大地上,战争的序幕却已经悄悄地拉开了。
在法正走后,林若对着地图思考了一宿。把能考虑的,所有的突发情况都想过了,甚至还对比了双方的人马。
林若带了三万人马进蜀地,后来张飞和诸葛亮又带了三万人马,蜀地本来就有将近十五万的人马,除去镇守边关、城池,蜀地能用的只有五万人马。
十一万人马,足够踏平汉中的了。
不过,还有一件事情让林若十分担忧。那就是南蛮。
历史上,刘璋在处理南方的民族问题上,一直都弄得不是很好。时不时,有南蛮来犯。思考再三,林若觉得若是自己去攻打东川了,那么南蛮定然趁机来犯。
此刻就需要一个能够镇压得住南蛮的大将来驻守南方,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能镇得住南蛮的在川地,刘璋的帐下。只有严颜和张任两个人。
严颜在垫江,要负责东路的大军,自然不能把严颜扔到朱提郡去防守南蛮。那么只剩下张任一个人了。
想到张任,这个人,林若不由嘘唏。历史上,张任因为在落凤坡将庞统射死了,诸葛亮为了给庞统报仇,也不多加劝说,就把张任给杀了。可是如今,张任还没有来得及杀任何一个人,就被林若给抓住了,关进了地牢。
也不知道这到底是张任的幸运,还是张任的不幸要说降张任,最重要的还是要攻心一个意志力坚持的武将,要使他真心归降,那么就要攻心。
怀柔,威吓,这是最常用的。林若想到了什么,便让人准备马车,他要去张任的家里看看张任的家境如何,家里还有什么人。
这就是张任的家虽然此刻是黑夜,看不清楚张任的家到底是什么样子,不过从这小小的府邸,就可以看得出来,张任和蜀中的其他官员相比较,家境不算是富裕的。
因为张任不肯归降,因此张任府邸的官兵一直都围着张府。他们看到林若坐着马车来,当下拦住了林若的马车,林若左右出示令牌后,他们便抱拳退到一边。
林若让人去拍门,不一会儿,一个穿着朴素的妇人来开门了。
“请问,你们找什么人”那个妇人问道。
“请问,在下汉王刘备帐下的军师严新,想要拜见张老夫人不知道,可否方便”林若问道。
那妇人听了之后说道:“严军师请进吧”
林若进去大约半个时辰后便出来了,不过出来之后,他让围着张任府邸的官兵全部撤走,一个也不剩。
从张府出来后,林若便去了地牢。
林若走进了昏暗的地牢,让左右打开了张任的监牢的门。
张任听到自己的牢门被打开,不由抬头看去,习惯了昏暗的光线的他,一时间被突然间来的火把的光芒照得有些睁不开眼睛。
林若示意左右把地牢里的火把点着了,借着火光,林若看向地牢里张任。此刻张任的手里正拿着稻草在编织着什么,因为长期不见光。长期没有人交流,一个人闷坐在地牢里,总要给自己找些事情做,否则肯定要被闷死的。
张任的武艺不差,林若为了防止他逃走,自然给他上来精铁做成的手镣和脚镣,外连千斤铁球,这些东西在张任站起来的时候,发出了悦耳的响声。
好一会儿,张任的眼睛渐渐适应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