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故土召唤心所向(1 / 2)
一封封由梁文辉亲手誊抄的副本,通过和记集团遍布全球的商业网络,涌向四方。
从香港出发,飞向吉隆坡的华人商会,飞向曼谷的宗亲祠堂,飞向温哥华的武馆,飞向旧金山那座挂着“天下为公”牌匾的古老红砖楼。
每一份电文的末尾,都附带着一个独特的加密标记,那是只有各地山主、堂主才能看懂的洪门密押。
还有纽约、敦、悉尼……
每一封信,都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
起初,悄无声息。
但所有人都知道,一场横跨全球的风暴,正在酝酿。
……
蛇口,依旧热火朝天。
只是,陈山的身影,不再频繁出现在工地上。
他整日待在指挥部的办公室里,对着一张张更为复杂的图纸,时而勾画,时而沉思。
这在外人看来,别有深意。
李主任偷偷打来电话,旁敲侧击地问:“陈老板,是不是上次袁老的话,让您心里有了疙瘩?您放心,现在政策好,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谈嘛……”
他以为,陈山是被袁振邦那个“如何拉动一架破车”的终极问题,给问住了。
就连袁振邦自己,也没有离开深圳。
他每日在蛇口溜达,看到那依旧狂热的建设场面,不再呵斥,只是沉默。
他以为,这个年轻人终于撞上了南墙,终于认识到了个人力量的局限和渺。
仅凭他一人,如何撼动这个积贫积弱的庞大国家?
这个年轻人,大概是在“冷静思考”吧。
他们都猜错了。
陈山不是在思考,他是在等。
等风来。
三天后。
指挥部里那台从香港运来的电传机,沉寂了数日之后,突然发出了清脆急促的“滴滴答答”声。
梁文辉一个箭步冲了过去,撕下了那张刚刚吐出来的纸条。
电文很短。
来自美国旧金山洪门致公堂。
【山主钧鉴:文告已阅,血脉贲张。堂中叔父兄弟,彻夜未眠,争相传阅,无不泪下。家国所需,万死不辞!美西洪门致公总堂决议,即刻组建第一批工商考察团赴港!】
款,是致公堂现任堂主的名字,和一个鲜红的“公”字印章。
梁文辉的手,抖了一下。
他抬头看向窗边的陈山,眼神里是全是狂喜。
旧金山致公堂!
那是国父当年奔走革命的海外大本营,是整个北美洪门的龙头!
他们,应了!
不等梁文辉开口,电传机再次疯狂地嘶鸣起来。
第二封,来自加拿大,温哥华,洪顺堂。
【山主钧鉴:我等海外孤魂,今闻故土召唤,如闻天籁!愿倾尽家资,以报万一!刀山火海,在所不辞!】
第三封,来自南美,巴西,忠义堂。
【山主钧鉴:巴西铁矿,华人血泪。今有机会报效祖国,虽远隔重洋,亦愿效死!共襄盛举!】
一封。
两封。
十封!
电传机像是疯了一样,彻夜不休。
来自世界各地的电报,像雪片一样飞来。
措辞或许不同,有的文雅,有的粗犷,但那份被点燃的赤诚之心,滚烫得几乎要灼穿纸背。
王虎拿着一叠电报,粗大的手指都在哆嗦,他看着陈山,眼眶通红。
“山哥……这……这他妈的……都来了?”
他以为会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江湖内斗,没想到,等来的竟是八方来援的漫天烽火。
然而,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第二天,泰国《星暹日报》的头版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
作者是泰国正大集团的董事长谢国民。(正大集团有着深圳市“001号”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
谢国民用他那支沉稳的笔,深情地回忆了华人下南洋的百年血泪史。
从被当成“猪仔”卖到种植园,到在异国他乡夹缝求生,再到凭借惊人的毅力和智慧,创下偌大家业。
文章的结尾,他写道:
“……我等海外游子,汲汲营营一生,纵有万贯家财,于洋人眼中,终究是异类。
膝下儿孙,黄皮白心,忘却祖宗言语。
此中悲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何也?
因我身后故土积弱,我辈腰杆不硬!国不强,则民无尊!”
“……今有陈山先生,以商报国,振臂一呼,言辞恳切,字字泣血。
此非为一人之私利,实为我千万海外华人谋万世之基业!
以实业强国,以科技兴邦,此乃行侠之大事,仗义之大举!
郭某不才,愿附骥尾,以尽绵薄之力!”
文章一出,华人震动!
如果,洪门的响应,还只是江湖层面的风雷。
那谢国民的公开站台,则代表着整个东南亚顶层华商圈子的态度!
紧接着,新加坡、马拉西亚、菲律宾的各大华文报纸,纷纷转载。
【仲昆之召,敢不应乎?倾家为国,在所不辞!】
【家国有召,时不我待!即日组团启程!】
一时间,“回国投资”、“实业报国”,成了整个东南亚华人圈最热门的话题。
王虎每天最开心的事,就是去指挥部门口,看梁文辉张贴那些从世界各地传来的电报。
“马尼拉华商总会响应!”
“伦敦安良工商会响应!”
那一张张写满了支持与激情的电报,像军功章一样,贴满了整面墙。
王虎看着那面墙,咧着嘴,笑得像个两百斤的孩子。
梁文辉的办公室里,电话铃声就没停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