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四合院:从港岛混混到爱国大亨 > 第475章 千帆竞归航

第475章 千帆竞归航(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所以,我才来找陈先生。”柯约瑟笑了。

这一次,不等陈山回答,办公室的门被推开了。

袁振邦走了进来。

他这几天,旁听了所有的会议,也看到了所有他过去无法想象的场景。

老人走到柯约瑟面前,浑浊的眼睛看着这个野心勃勃的地产商。

“只要你不是来圈地炒楼,是真心要为我们的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袁振邦的声音,依旧沙哑,却多了一丝柯约瑟听不懂的复杂情绪。

“上海和福州的市领导,我这个老头子,亲自帮你去联系。”

柯约瑟没想到,这位传说中思想最保守的老干部,会亲口为他这个“资本家”背书。

“袁老,有您这句话,我心里,有底了。”

如果说,柯约瑟的到来,是将投资的领域从工业扩展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那么,另一位福建商人的到来,则彻底引爆了所有人的认知。

……

就在柯约瑟的“造城计划”还在图纸上时,另一场更直接、更暴力的震撼,已经上演。

蛇口工业区,一号晶圆厂的签约仪式现场。

今天的主角,是一位祖籍福建泉州,在菲律宾发家的商人,魏可英。

签约仪式顺利完成。

就在主持人准备宣布仪式结束时,魏可英却走到了话筒前。

他清了清嗓子,面对着台下数百名记者和官员,用浓重的闽南口音说道:

“各位领导,各位乡亲。”

“今天,除了投资,我还有一件私人的事情,想在这里宣布。”

他从怀里,掏出了一张折叠好的支票,对着镜头,缓缓展开。

“我魏可英,以我个人的名义,向我的家乡福建,捐赠一千二百万港币。”

轰——!

现场,瞬间死寂。

所有人都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摄像师忘记了按快门,记者忘记了记录,官员们张大了嘴,不敢相信自已的耳朵。

一千二百万!

港币!

捐赠!

这三个词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超越声音的巨大冲击波,将所有人的大脑都轰成了一片空白。

那个年代,万元户就已经是凤毛麟角,是报纸上需要大书特书的时代先锋。

而现在,有人,一次性,捐出了一千二百万!

这笔钱,比当时整个福建省一年的教育经费总和,还要多!

“这笔钱,”魏可英的声音,通过话筒,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六百万,用来为我的家乡泉州,修一条从县城到每个村镇的水泥路。”

“剩下的六百万,用来为全省中小学,盖教学楼。钱不够,我接着出!”

“我小时候,家里穷,读不起书。我不想让咱们福建的后生仔,再走我的老路。”

“让他们,都有书读。”

袁振邦也坐在台下,坐在那里,身体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

他想起了自已年轻时,为了让穷人翻身得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他所追求的,不就是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有病能医,有书可读吗?

他奋斗了一辈子,用尽了所有的政治智慧和革命热情。

而眼前这个“资本家”,用一种他完全无法理解,甚至鄙夷的方式,轻而易举地,就实现了他毕生的梦想。

一种巨大的荒谬感,和一种更巨大的无力感,瞬间将他淹没。

他看着台上那个笑容淳朴的小个子男人,又看了看不远处,那个从始至终,都面色平静的年轻人。

袁振邦突然觉得,自已,连同自已坚守了一辈子的那个世界,都好像……过时了。

……

当晚。

这份印着《关于菲律宾爱国华侨魏可英先生捐赠1200万港币支持家乡教育及基础建设的情况通报》的红色内参文件,加急送到了北京,摆在了几位核心元老的案头。

办公室里,烟雾缭绕。

几位老人传阅着这份薄薄的,却重如泰山的报告,久久无语。

他们打过仗,搞过运动,见识过无数大风大浪。

但眼前这种事情,闻所未闻。

这是一种全新的,他们从未设想过的“爱国方式”。

它不讲主义,不谈口号,只是用一种最直接、最朴素,也最震撼的方式,告诉你,什么是血浓于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