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大明纸币(1 / 2)
银行总办周允谦见陛下已问完前两人之事,不待朱由校点名,便从容自袖中取出一只紫檀木盒,恭敬呈上——此乃朱由校先前交代、用以替代大明宝钞的新制大明纸币。
随着海内商贸日盛,货殖繁兴,朝廷亟需一套稳固可信的银钱制度。虽说如今天启银元已渐行于世,成色足、形制一,解了碎银称量、成色不一之困,然商贾大额交易、异地汇兑,仍感白银沉重、转运不便,押运之费与风险皆是不小。
而旧有的大明宝钞,自洪武年间发行以来,虽初时颁布“禁银令”、“倒钞法”等政令强行推广,然朝廷不谙经济规律,但知滥印充帑,更兼纸质粗劣、易于仿冒;
至万历年间已形同废纸,民间交易但用银钱,鲜有问津,甚至沦为祭祀焚化之用,或有百姓取之糊墙、包裹杂物,其信誉之失,可见一斑。
朱由校启盒取出一叠新钞,但见票面色彩明丽,指腹抚过,竟有微微凹凸之感。
周允谦在一旁讲解道:“此纸币所用之纸,乃是银行所拥有的一种特制材质的纸张,以长纤维棉浆为主,掺入特制桑皮、楮皮,经十二道工序制成,成品不仅防水耐污,更不易破损;油墨亦为特制,能历数十年不褪不染。
印刷则出自银行自备的印钞机械,采用微雕铜版之术,以万斤压力压印而成,纹路细过发丝,更夹水印、密写、对接图案等十二重防伪,非人力可摹。依臣估计,百年内无人可仿。”
“陛下请看,此套纸币依当前经济实情,分设一文、十文、百文、一块、十块、一百块,共六等面额。”周允谦继续解释,
“‘文’一级对应铜钱,便于百姓日常交易,亦可缓解朝廷铜料短缺之困;‘块’则与陛下新铸的天启银元等值,便于大宗流通。若遇万金之数,则可使用银行汇票,通兑天下,不劳辎重。”
朱由校将纸币置于掌中反复摩挲,对光细观,隐见“大明银行“四字水印,还特意用力拉扯试其韧性——竟似带有几分后世塑料钞的柔韧特性。
他再细看各面额图案设计:“文”系纸币以农耕生活为主题,如一文券上印着金黄麦浪,穗粒饱满如要坠下;十文券是农人驱牛犁田,泥土翻涌似有生机;百文券则印着一户四口团聚之景,洋溢着民间温情;
“块”系则彰显国威,一块纸币背面为万里长城,正面为京师城门;而百块大钞之上,正面赫然是朱由校身着玄色十二章纹衮服之御容,背面紫禁城太和殿雄峙云霞之间,气度恢宏。
另一面在最后面!
朱由校虽微感尴尬——毕竟将自家头像印上钞票之梦竟在此时成真——但心底仍颇为满意,嗯,对这个钞票的工艺感到满意。
这纸币不仅材质独特、工艺超前,防伪之精更是当世无人能及,单是这用纸与印刷,观之便知造价不菲。
他含笑问道:“银行刚开始运行,爱卿若有所需,但讲无妨,朕无有不许。”
周允谦略作思忖,躬身回奏:“银行开张在即,恳请陛下准于报纸上刊登宣传,广而告之,让天下百姓知晓银行职能与益处。此外,银行需储备一定金银作为运营根本。”
“若陛下要发行纸币,则至少需三千万两白银为准备金。待信用稳固之后,可视情适度增发,最多可超额发行六千万块。”
新钞欲立信于民,断不能如旧宝钞般全凭官府强推,而当如后世美元,遵循经济规律。这准备金之制,正是关键所在——白银储备决定纸币发行之度,可免“钱多货少”之通胀;
而充足的兑付之银,更能应对可能的挤兑风潮,保银行信用不坠。再加上适度的杠杆,可以使发钞量在准备金两倍之内,正合经济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