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第492章 490:幸福的回响(下)

第492章 490:幸福的回响(下)(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九月的北美电影市场,通常被视为暑期档狂热后的缓冲期,也是秋季颁奖季的前奏。

大片偃旗息鼓,为来年的奥斯卡野心家们腾出空间。

然而,2003年的这个九月,因为《当幸福来敲门》的存在,显得格外不同。

在812万美元的首周末票房之后,所有人都以为这部中等成本的合拍片会像大多数依靠口碑发酵的影片一样,走一条平稳而缓慢的衰减曲线。但市场的反馈却让经验丰富的好莱坞分析师们大跌眼镜。

次周一,在工作日本应相对冷淡的票房统计中,《当幸福来敲门》的日票房环比周日跌幅仅为惊人的18%,远远优于市场平均水平。

周二,票房甚至出现了小幅逆跌。

到了周三,当周中票房数据汇总时,影片的北美累计票房已悄然突破1300万美元。

排片率如同被无形的手推动着,从首周的不足1500家影院,稳步扩张到超过1800家。

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主流商业院线,在看到其恐怖的上座率(尤其是在白天场次和周中时段)后,也开始谨慎地增加排片。

这部电影仿佛拥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吸引着那些不常走进影院,或是被战争新闻和浮夸商业片弄得身心俱疲的观众。

这股“幸福”的涟漪,迅速扩散到了好莱坞的权力中枢。

在华纳兄弟位于伯班克的行政楼层,一位资深制作副总裁在内部备忘录中写道:“重新评估现实主义题材,特别是聚焦家庭和个体奋斗的项目。

王盛和迪士尼合作的这部《当幸福来敲门》证明了,在正确的时机,用正确的方式讲述一个‘小故事’,其情感穿透力和商业回报可能远超预期。

我们需要研究这种‘情感刚需’。”

派拉蒙的一位创意总监在午餐会上对同僚感叹:“我们是否过于迷恋IP和续集了?看看这部《当幸福来敲门》,它没有超级英雄,没有爆炸,只有一个男人和他的孩子。

但它让观众哭了,也让他们笑了,最重要的是,它让他们走进了电影院,并且在离开后告诉朋友也必须去看。这种最原始的口碑力量,我们似乎有些遗忘了。”

米拉麦克斯的哈维·韦恩斯坦,这位奥斯卡季的操盘老手,迪士尼旗下数得着的马仔在私人放映室里看完成片后,沉默了片刻,然后对身边的助手说:“通知我们负责奖项公关的团队,重点关注这部《当幸福来敲门》。杰米·福克斯的表演是影帝级别的。

王盛……这个中国人,他太懂如何在规则内玩转东西方叙事了。他把一个我们几乎拍滥的‘美国梦’题材,注入了东方式的坚韧和含蓄,反而让它显得新鲜而有力。这是个可怕的对手,也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对象。”

而在迪士尼内部,气氛则更像是意外的狂喜。

动画工作室大楼里,负责本片的制片人罗伯特·盖勒和莎拉·米勒,看着节节攀升的票房报表和几乎一边倒的媒体好评,时常相视而笑,带着一种难以置信的庆幸。

“罗伯特,还记得王坚持要用杰米·福克斯时我们的犹豫吗?”莎拉·米勒翻着《娱乐周刊》将影片列为“秋季必看”的版面,感慨道,“他现在简直成了‘坚韧父亲’的代名词。”

罗伯特·盖勒点点头,目光落在电脑屏幕上实时更新的票房数据上:“还有他坚持要在旧金山实景拍摄,复原80年代的街景。

现在影评人都在夸赞影片的时代感和真实性,说这增强了故事的信服力。

莎拉,我们当时觉得他有些固执甚至苛刻的要求,现在都成了影片成功的基石。他对电影本质的把握,超越了很多在好莱坞混迹几十年的人。”

最感到措手不及的,或许是那些专注于市场数据分析的机构。他们的模型通常基于类型、阵容、宣发规模等变量进行预测,但《当幸福来敲门》的成功,显然引入了他们模型难以量化的“情感共鸣”和“时代情绪”参数。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