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第498章 496:推迟

第498章 496:推迟(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2003年的11月,寒意渐深的不仅是京城的天气,还有中国电影贺岁档弥漫的硝烟。

在盛影传媒挂牌上市的钟声于魔都证券交易所敲响之前,一场没有硝烟,却关乎尊严、市场与未来格局的票房大战,已然进入了白热化的宣传绞杀阶段。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两部即将正面碰撞的巨制——星辉海外与盛影传媒联合出品,周星星自导自演的《功夫》,以及新画面影业押上重注,张亿某执导的《英雄》。

这是一场宿命般的对决,一场被媒体渲染为“世纪之战”的较量。

《英雄》在经历了去年贺岁档临阵撤档的尴尬,以及今年海外发行严重受挫(未能在北美大规模上映)。与《博物馆奇妙夜》的全球光环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它仿佛憋着一股悲壮之气,选择了比《功夫》提前一周,于11月27日,率先登陆全国院线。

张伟平和张亿某显然希望凭借先发优势,抢占市场高地,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一扫阴霾。

然而,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早已严阵以待,且从去年撤档事件后便持续不断进行舆论绞杀的强大对手——盛影传媒公关部。

王盛当初那句“若《英雄》国内票房超过五千万,公关部年终奖金减半”的指令,早已不是秘密,它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盛影公关部每一位成员的头顶,也化作了他们无穷的战斗动力。

在过去近一年时间里,凭借对媒体渠道的强大影响力和娴熟的舆情引导技巧,盛影公关部成功地在公众视野中,为《英雄》贴上了多个负面标签:

“形式大于内容”、“模仿《卧虎藏龙》拙劣”、“脱离群众、曲高和寡”、“缺乏文化自信的空洞画卷”……

各种犀利甚至刻薄的评论,通过影评人、自媒体(论坛、BBS)和合作媒体,反复冲刷着潜在观众的认知。

这种旷日持久的舆论铺垫,在《英雄》上映前夕达到了高潮。

“还记得去年那部临阵脱逃的‘大片’吗?”

“投资三亿,就为拍一部给外国人看的风景PPT?”

“省下电影票钱,等着看星爷的《功夫》吧,那才是真正的诚意之作!”

类似的论调,在网络上,在纸媒的边角,在影迷群体的口耳相传中,肆意蔓延。

终于,11月27日,《英雄》公映。

首日,凭借其巨大的前期声量和依旧强大的院线关系,它在全国范围内拿到了超过40%的排片率,这个数字本身,彰显着它作为“大片”的余威。

然而,冰冷的市场反馈,却给了新画面影业当头一棒。

上座率,感人至低。

在许多黄金地段的“中影盛世”院线影城内,晚上六点的黄金场次,《英雄》的影厅里稀稀拉拉,上座率甚至不足五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盛影传媒出品、早前上映的另一部中等成本都市爱情喜剧《恋爱行星》,以及一部由范小胖主演的古装轻喜剧《胭脂醉》,影厅内却笑声不断,上座率普遍维持在六成以上。

更有甚者,一些影城经理反馈,在售票窗口,竟有年轻观众直接询问:“《英雄》是不是很闷?要是无聊我就不看了,等过几天《功夫》上了再看。”

“省点钱,不想浪费钱在这种垃圾电影上面。”——这句源于网络舆论攻伐的刻薄评价,竟真的成为了部分普通观众最朴素的消费选择逻辑。

市场用最直接的方式,回应了长达一年的舆论绞杀。

张伟平在新画面的办公室里,看着首日粗报的、远低于预期的票房数字,以及那刺眼的上座率数据,脸色铁青。

他预想过竞争激烈,却没想到观众会用脚投票得如此决绝。

盛影传媒那套组合拳,不仅打击了《英雄》的口碑,更精准地摧毁了普通观众的观影欲望。

“他们这是恶意竞争!是垄断!”张伟平愤怒地拍着桌子,但对眼前颓势却束手无策。

加大宣传投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