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520:战意(1 / 2)
2004年2月23日,午后,京信大厦,盛影传媒集团董事长办公室。
冬日的阳光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将室内映照得明亮而温暖,与窗外依旧凛冽的寒风形成鲜明对比。
办公室内陈设简洁而富有现代感,一面墙上悬挂着多幅电影海报——《博物馆奇妙夜》、《间谍过家家》、《当幸福来敲门》、《功夫》……
它们无声地诉说着这间办公室主人过去几年间创造的奇迹。
另一侧,则是一整面墙的书柜,除了商业管理、电影理论书籍,还醒目地摆放着几座金光闪闪的奖杯,包括那座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小金人。
王盛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后,并未像往常一样处理文件或听取汇报。
他面前坐着一位老熟人——《中国青年报》的资深记者张建伟。
两人之间摆着两杯清茶,袅袅热气升腾。
这是自胡润榜公布王盛登顶中国首富后,他首次接受深度专访,也是在他即将飞赴洛杉矶参加第7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前夕。
消息传出,无数媒体艳羡《中国青年报》的独家,而张建伟深知这次访谈的分量。
“王董,再次恭喜您。”
张建伟打开录音笔,语气熟稔中带着一丝郑重,“‘中国最年轻首富’、‘文化产业首位百亿级富豪’,当这些头衔真的落在您头上时,您个人是什么感受?有没有一种……登上山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王盛闻言,笑了笑,身体放松地靠在椅背上。
他今天穿着一件深灰色的羊绒衫,看上去比实际年龄更沉稳几分,但眼神依旧锐利,不见丝毫志得意满的懈怠。
“山顶?”他轻轻摇头,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张记者,如果非要用登山来比喻,那我感觉到的,不是站在山顶的惬意,而是刚刚攀上一座重要的山脊。视野是开阔了些,但也看到了前方更多、更雄伟、也更险峻的山峰。”
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继续道:“首富这个名头,是资本市场和媒体给的一个标签,是对盛影过去八年努力的一个阶段性总结,我接受,但不会把它当成包袱或者终点。
说实话,看到榜单那天,我最大的感觉是……嗯,还行,总算没给咱们搞文化产业的丢脸,证明这条路不仅能走通,还能走得挺宽敞。”
张建伟迅速记录着,追问道:“从1996年在北影厂琢磨婚庆录像,到如今坐拥数百亿市值,掌控一个横跨制作、发行、院线、乃至国际合作的影视帝国。
回首这八年,您会不会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有没有哪个时刻,是您觉得特别艰难,甚至想过放弃的?”
“恍如隔世?”王盛微微挑眉,眼中闪过一丝追忆,但随即被更强烈的光芒取代,“谈不上。每一步都是自己踩出来的,坑坑洼洼都记得。
艰难的时刻当然有,而且不少。最早凑不齐拍广告的钱;搞联盟的时候,被人背后捅刀子,说我们北影厂要搞‘一言堂’;做《博物馆奇妙夜》特效预算差点崩了,咬着牙自己往里填;跟好莱坞谈合作,人家一开始根本瞧不上你这中国来的‘土财主’……”
他稍稍做了点艺术加工。
“至于放弃?”
王盛笑笑:“从来没想过。不是我多坚强,而是我始终相信两件事:第一,中国观众需要好看的本国电影,这个市场潜力巨大;
第二,只要我们做得足够好,就能赢得尊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
有了这两个信念,遇到困难,想的就不是放弃,而是怎么把它啃下来。”
张建伟感受到王盛话语中那股强大的自信,顺势将话题引向更深层:“您提到了信念。在很多人看来,您的成功带有极强的传奇色彩,甚至有种‘天命所归’的意味。您自己怎么看这种评价?您认为驱动您一路走来的核心动力是什么?”
“天命所归?”王盛哑然失笑,“那是小说里才有的桥段。我王盛就是个普通人,无非是胆子大了点,眼光准了点,运气好了点,再加上行动力强了点。”
他收敛笑容,目光变得深邃:“核心动力?很简单,就是‘不服气’三个字。最早是不服气厂里子弟没出路,想带着兄弟们混口饭吃;后来是不服气国产片被进口大片压着打,觉得咱们自己也能做出好东西;再后来是不服气好莱坞那套规则,觉得我们中国人也能在里面玩得转,甚至玩得更好。”
“这种‘不服气’,不是怨天尤人,而是把它转化成‘我能做得更好’的行动。看到差距,就去学习,去追赶,去超越。市场规则不合理,就去推动它改变。别人觉得不可能,我就偏要试试看。”
他的语气逐渐激昂起来,那种内敛的战意开始弥漫在空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