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本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第539章 537:提拔和高规格接待

第539章 537:提拔和高规格接待(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这份知遇之恩,他唯有以更极致的作品来回报。

……

……

数日后。

3月16日,周二。

韩国,仁川国际机场。

一架来自华夏京城,由盛影传媒长期合作包租的湾流G550公务机平稳降落。

中国的公务航空市场是在21世纪初开始萌芽的。

虽然对于大众来说极为陌生和奢侈,但在顶尖富豪和大型跨国公司层面,这已经是一种被认知的高效出行方式。

由巴菲特投资的s(耐杰)公司开创的“产权共享”模式,在欧美已经非常成熟。

这种模式允许客户购买一架飞机的一部分产权(比如1/4或1/8),然后根据产权比例获得相应的每年飞行小时。

这本质上就是一种高级的、长期化的包机服务。

在2004年,中国的顶级富豪完全可以通过与国际知名的公务机公司合作,享受此类服务。

盛影传媒的国际业务越来越多,便订购了此服务。

舱门开启,王盛身着剪裁得体的休闲西装,在数名助理和保镖的簇拥下,步下舷梯。

机场VIP通道外的一幕,足以让任何了解韩国社会层级的人感到震惊。

前来接机的人群,俨然构成了一个缩微的韩国政商文娱核心圈。

为首的是两位重量级人物:

一位是韩国文化观光部次官(副部长)朴振焕,代表着韩国官方对此次合作的高度重视。

另一位则是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委员长李凙东,掌管着韩国电影产业的政策扶持与海外推广。

在这两位政府高官身旁,泰元娱乐社长郑泰元笑容满面,微微躬身,姿态放得极低。

他既是王盛在韩国的老熟人,也是此次《首尔别离》(暂定名)项目韩方的主要协调人。

此外,到场迎接的还包括:

CJ娱乐集团旗下电影发行公司的总裁;

Showbox影业的首席运营官;

以及几位在韩国影坛地位尊崇、堪称国宝级的老牌导演和制片人,如曾执导《薄荷糖》、《绿洲》的李沧东(此时他已暂离导演岗位,但影响力犹存),以及知名制片人金东虎等。

通道外侧,更是早已被闻风而动的媒体记者挤得水泄不通。

白色的闪光灯如同暴雨般连绵不绝,几乎要吞噬整个通道入口。

扛着摄像机的记者们高声呼喊着:

“王盛社长!看这里!”

“王盛导演,请问您此次来韩的目的是什么?”

“王盛会长,盛影传媒是否有计划大规模投资韩国电影?”

放眼望去,韩国三大报业《朝鲜日报》、《中央日报》、《东亚日报》的记者悉数到场,KBS、MBC、SBS三大电视台的采访车并排停靠,还有众多如《每日经济》、《韩国经济》等财经媒体,以及专注娱乐的《体育朝鲜》、《日间体育》等,几乎囊括了韩国所有主流媒体。

这番接待规格,绝非普通商业合作所能享有,已然带上了浓厚的外交与国家级文化产业战略合作的色彩。

原因无他,今时今日的王盛以及他掌舵的盛影传媒,体量实在过于惊人。

截至2004年初,成功在A股上市并经历数轮暴涨的盛影传媒集团,其总市值已稳定在400亿人民币大关,超过5万3千亿韩元。

虽然市值的背后,是国家队下场的操作,但这仍是一个让所有同行都需要仰望的天文数字。

而反观2004年的韩国娱乐产业,尽管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韩流”兴起前期,但各大娱乐公司的市值还远未达到后来的规模。当时韩国最大的娱乐公司之一S.M.娱乐,市值仅在数千亿韩元级别徘徊(约合数亿至十数亿人民币)。

将此时韩国所有有一定规模的娱乐公司(如S.M.、YG、JYP等偶像经纪公司,以及CJ娱乐、Showbox等影视公司)的市值相加,其总和恐怕也难以企及盛影传媒一家。

这不仅仅是资本体量的碾压,更是王盛通过《博物馆奇妙夜》、《功夫》等一系列在全球市场取得巨大成功的项目,所建立起来的、无可比拟的国际影响力、渠道控制力和品牌信誉度。

对亟需突破本土市场天花板、渴望在全球文化版图上占据一席之地的韩国文化产业而言,王盛不是简单的合作者,而是必须高度重视、极力争取的“战略资源”与“引路人”。

面对如此阵仗,王盛脸上依旧是那副从容不迫、云淡风轻的神情。

他先与朴振焕次官、李凙东委员长等官方代表礼貌握手,用简单的英语寒暄,感谢韩方的热情接待。

随后,他与郑泰元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又与其他几位韩国影坛大佬一一致意。

对于媒体的呼喊,他并未停留接受采访,只是在保镖和助理的开道下,微笑着向媒体区挥了挥手,便在韩方人员的引导下,迅速坐上了等候已久的、挂着韩国政府礼宾牌照的黑色雅科士防弹轿车。

车队在一众媒体的追逐和瞩目中,浩浩荡荡驶离机场,直奔首尔市中心。

(本章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